“我是一面鏡子,我要把父母喚醒”

在紀錄片《鏡子》當中的開場白,是這裏的每一個“問題少年”的內心獨白。

這些孩子因爲種種“叛逆”的行爲,被父母送到武漢一個專門培訓學校進行“改造”。但是在看完這個耗時兩年跟拍的紀錄片後,纔會明白,需要改造的並不是這些父母眼中“有問題”的孩子,而應該是那些家長自己。

出生在中產家庭的佳明,家境優越。父親是本科學歷畢業,同時他目前也是一傢俬企的管理人員。佳明的父親,雖然能井井有條的管理着手下的無數員工,但是對於家裏的孩子,他確實束手無策。

在紀錄片第一次更拍佳明的時候,他才15歲,剛剛完成初中的學業,理應接下來是進入高中學習的,但是他輟學了。

在父親眼中,孩子已經無藥可救了,所以不得已纔會將他送去培訓學校,希望在那裏,孩子能夠“改邪歸正”

溝通

在片中的記錄的這些家庭裏的父母,幾乎都很少與自己的孩子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溝通。

張釗的父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當學校的老師問及孩子不上學的原因時,張釗的父親脫口而出是因爲孩子早戀的問題。

但是一旁的張釗告訴老師的答案卻是,是因爲學習上感覺痛苦,並不是不想讀書,自己也想上學的,想去讀大學。

張釗的父親又不假思索說,孩子是因爲學習跟不上了,所以才找理由說學校壓力大的。

張釗告訴老師,自己不去上學並不是因爲談了女朋友,而是因爲感覺學校讓自己很壓抑,自己已經受不了了。

但是當自己每次內心痛苦的把這些話給父母傾訴的時候,母親總是以一句同樣的話來回應他:好幾千人都受得了,爲什麼你受不了?

張釗選擇了極端的方式,來釋放壓抑在心頭長久以來爆發不出的壓力:帶手機、搞對象,打架。

他做了所有父母所不讓他做的事情。也許只能在一次次的迷失自己當中,才能換取父母的在意吧。

課堂上,聽到孩子這樣的自訴,一旁的父母沉默了、也流淚了。

也許是從未想過自己的孩子這些乖張行爲的背後,原來是爲了反抗自己而已。其實孩子會走到今天的這一步,都是因爲自己的漠視。孩子曾經無數次的傾訴和試圖溝通的背後,都是一次次的心酸淚水,但是自己,卻選擇看不見。

理解

在佳明看來,自己只時按照父親的意願而活着的一個人,而自己卻並不想再這樣,所以會選擇叛逆。

諮詢師曾問佳明的父親,如果自己只剩下最後十分鐘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的話,自己最想對孩子說什麼。

家明父親說,自己會把一生的人生信條教給兒子。

“你要不畏艱難,永不言棄,永不言敗。另外,我希望他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諮詢師抓住機會追問“這是你的理想,還是他的理想?”家明父親回答:孩子的理想是做一個揹包客,而自己應該糾正孩子的理想。

家明父親的言外之意就是,孩子的理想是有問題的,自己的纔是完全正確的。

習慣性去忽略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孩子的種種痛苦壓力。作爲孩子身邊最親的人,卻都沒有給到孩子最及時最需要的理解。孩子又能去期望誰能理解自己呢?

反思

值得欣慰的是,在這81天的“改造”課程當中,是有6天屬於家長的課程。這些父母一開始很抗拒自己參加這種課程,但是在經過6天的課程過後,很多家長打破了自己之前固執的偏見,開始在老師的引導當中進行反思,他們逐漸做出改變後才發現,自己的孩子也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

有的時候,出現問題的並非眼前的孩子,而是父母自己,應該想一想自己的方式是否出現了問題。孩子只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的一言一行,都無處躲避的映射在孩子身上。

關注「媽寶經」,每天學習專業有用的育兒知識,做新時代好媽媽!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記得給我們點贊並分享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