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今年豐收已成定局 糧食安全形勢處於歷史最好時期

11月11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0”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今年中國糧食豐收已成定局,產量有望創歷史新高。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國際糧食等大宗農產品貿易鏈、產業鏈受到衝擊,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增加進口、增加儲備,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加劇。消費者普遍擔心發生糧食危機。

“中國是糧食生產消費第一大國,能否確保14億人喫飯世界也廣泛關注。”韓長賦說,“‘十三五’以來中國糧食連年豐收,產量一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穩定在470公斤左右,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安全標準線。”

他表示,中國糧食安全形勢處在歷史上最好時期,中國的糧食和農業豐收根本在於中國政府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爲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我們堅持藏糧於地,嚴格耕地保護,劃定9億畝糧食生產供應區,建設8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可以保障小麥水稻兩大口糧絕對安全。”他說。

農業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農業與宏觀經濟密切相關,農業作爲第一產業提供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和大部分輕工業原料,農民工是二三產業發展中的主體力量,農業對經濟社會穩定發展起着壓艙石作用。

同時,農村有廣大的市場、廣闊的投資空間,6億農村常住居民中存在的消費潛力,可以成爲後疫情時代經濟恢復增長的強大推進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糧食產量由6000億斤增長到1.3萬億斤,邁上了7個千億斤臺階,過去接受糧食援助到現在成爲糧食捐贈國,爲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未來中國政府將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爲重中之重,絕不放鬆糧食生產,把14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手中。”韓長賦說,“我們願與各國分享中國發展糧食生產的經驗,共同維護世界糧食安全。”

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對中國“十四五”時期發展作出全面規劃,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遠景目標。

而在該會議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單列專章部署安排,強調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這是基於解決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業農村跟上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步伐的戰略考量。這是基於構建新的發展格局,盤活農業農村內需潛力,用好農村這個廣闊迴旋空間的戰略考量。這也是基於防風險、守底線、保安全,守好“三農”戰略後院,有效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的戰略考驗。”韓長賦說。

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農業農村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過去農村爲城市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要素支撐,現在要把農業農村發展作爲現代化建設的優先任務,強化以工補農、以城代鄉,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他說,“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改變農村要素單向流出的格局,形成工農互促、城鄉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係。”

“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重點工作

韓長賦表示,按照五中全會的部署,“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要幹好三件大事:

首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據悉,今年底,農村貧困人口將全部如期脫貧,率先實現聯合國千年減貧目標,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將歷史性得到解決。

“十四五”時期,中國將在脫貧摘帽地區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力發展鄉村產業,不斷夯實發展基礎,增強脫貧羣衆發展能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

同時,把脫貧攻堅形成的政策、制度和工作體系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移植到鄉村振興中,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生態、文化、組織五大振興。

第二,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目前,城鄉居民消費的需求正從喫飽向喫好、喫得安全、喫得營養健康轉變,農業供給結構性矛盾、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高的問題更加凸顯。

“十四五”時期,將堅持把保障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作爲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着力提升農業綜合市場能力;着力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佈局;着力推進農業產業鏈現代化,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着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第三,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不斷推進農村現代化。總體而言,中國城鄉發展還不平衡,鄉村發展仍然滯後。到大城市看是“發達國家”,到中西部農村看是“發展中國家”。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啓動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推動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

“辦好這三件大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還要破解好農村金融、人才、土地三大瓶頸。”韓長賦說。

他表示,中國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切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吸引培育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盤活用好農村資源要素,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作者:綦宇 編輯:李清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