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4日,隸屬於美軍第24師的英軍27旅在從定州向博川撤退的途中,遭遇到志願軍,這是39軍117師的一部分,雙方發生了交火。然而就在此時,一隊人民軍的T-34坦克衝了出來向志願軍開火,導致英軍趁機逃走。人民軍誤擊志願軍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彭老總的耳朵裏,他意識到成立聯合指揮的事不能再拖了。

麥克阿瑟在仁川登陸後,已是強弩之末的人民軍被斷了後路,攻守之勢迅速逆轉。情急之下,金向我國求救,請求派出“國際支援軍”前來援助。我國經過慎重考慮,同意了他的請求,並將“支援軍”命名爲“志願軍”出國作戰。

金聽到這個消息是非常高興的,但當聽到首批參戰的志願軍人數後,又變得焦慮起來。因爲參戰的志願軍人數大大超出他的意料,這意味着,這支部隊的指揮權將不會交到他的手裏。

朝鮮戰爭爆發時,人民軍的總人數爲什13萬人,而首批入朝參戰的志願軍就達到6個軍26萬多人,正好是人民軍的兩倍。“支援軍”的人數是主軍的兩倍,“支援軍”會把指揮權交出去嗎?顯然不會,並且彭老總對於金的指揮水平評價極低。

他在發給國內的電報中提到:“軍事指揮異常幼稚,19日下令死守平壤,致3萬人幾乎全軍覆沒。”同時他還提到:“16-45歲男子全部徵調入伍,入伍家屬無人過問,一般羣衆沒有飯喫,一切無長期打算,孤注一擲的冒險主義隨處可見。”可見彭老總對於金的指揮能力完全缺乏信心。

行軍中的人民軍

在兩國第一次就志願軍入朝參戰事宜進行協調的時候,朝方代表只是催促志願軍儘快赴朝,後勤方面可先用朝幣結算,之後再按匯率償還。所需物品可由當地採購,再按市價計算。而關鍵的指揮權的問題,雙方卻都沒有提及。

據柴成文回憶,當時金只是提了一下希望志願軍到他的指揮部所在地德川來設立指揮部,這樣離得近便於行事。柴成文說,當時金想的是“支援軍”嘛,來了肯定是要聽我指揮的呀,但沒想到一下來了這麼多人,就沒辦法開口了。

東北邊防軍的戰士隔着鴨綠江看着對岸的濃煙

但隨着戰局的深入,指揮權不明確的弊端就越來越明顯了。比如第一次戰役中,當地軍民因撤退堵塞道路多次阻礙志願軍的作戰。而更爲嚴重的,就是開頭提到的人民軍坦克誤擊志願軍39軍117師的事件。此外在運輸和物資供應上也出現了不少混亂, 爲此彭老總向國內彙報,要求由國內協調成立聯合指揮部。

然而,國內兩次向朝方提出這個要求,一次沒有得到明確的答覆,第二次甚至乾脆沒有回覆。第一次戰役結束後,彭老總決定讓志願軍後撤,並釋放部分戰俘,此舉用意在於示敵以弱並誘敵深入。但卻遭到朝方的強烈反對,朝方要求志願軍立即南下、趁勝追擊。

二次戰役中志願軍俘虜的美軍

事實證明彭老總是對的,志願軍的示弱讓麥克阿瑟膨脹了,叫囂着聖誕節前結束戰爭、讓小夥子們回家。結果小夥們是回家了,只不過都是裝在裹屍袋裏回家的。第二次戰役志願軍取得重大戰果,一舉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外的全部地區。很難想象如果第二次戰役由金來指揮能取得這樣的戰績。

1950年11月15日,在蘇聯的提議下,中蘇朝三方代表召開會議,要解決指軍權的問題。蘇方代表什戈科夫表態,雙方軍隊的指揮權要交由中國,並高度讚揚了志願軍參戰以來的戰績。而輪到金髮言時,他對這個問題避而不談,甚至直接岔開了話題,什戈科夫無奈,只能如實向上面彙報了這一情況,同時表明了態度:支持中國全權指揮。

直到12月3日,在各方共同努力(施壓)下,金終於同意成立聯合司令部,由彭老總任中朝聯軍總司令,金雄任志願軍副司令員。但是這個聯合司令部是有實無名,只在內部行文時存在這樣一個機構,對外則看不到任何“聯合司令部”的規章、條例、文件等,算是充分顧及到了朝方的感情和麪子。

中朝軍隊共慶勝利

相比之下,美軍一方則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一是他們多次參與聯合作戰,有着豐富的聯合指揮經驗;二是美軍夠強勢,根本不會顧及盟友的感受。直到現在韓軍仍沒有戰時指揮權,這麼一比,援朝的志願軍真是太仁義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