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戶區改造既是民生工程,又是發展工程。從改善民生的角度看,棚改是改善了住房困難羣衆的居住條件,極大改善羣衆生活、實現共享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完善住房保障體系、以人爲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要求;從優化環境的角度看,棚改能有效破解城市內部二元結構,顯著改善城市形象面貌。從促發展的角度看住房的建造、城市土地重新整理和規劃,也爲拉動地方經濟、完善城市發展環境帶來了新的契機。無疑,棚戶區改造對穩增長、調結構,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支撐作用。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市始終堅持把好事辦好,讓棚改切實發揮好其在改善民生和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張張開心的笑臉,一個個安居樂業的家庭,一處處環境優美的居住小區,一片片欣欣向榮的新建街區……在接連數日的走訪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正是通過大力實施棚戶區(城中村)改造,我市相當一部分的中低收入家庭圓了安居夢,迎來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我市將在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始終不渝地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爲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爲、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城市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我們現在過的是‘神仙’日子”

談到自家的新房子,今年87歲的何興成老人和老伴宋世桂笑得合不攏嘴,熱情地領着記者參觀每個房間。“客廳和兩個臥室都朝南,廚房、衛生間也都很寬敞。你看,這裏我們自己還隔出來了一個儲物間,存放點閒雜東西,很實用。過日子,離不開這麼個放雜物的地方……”老人的話語間是滿滿的幸福感。

何興成老人一家居住在城關區八冶大院北院。自1994年退休後,何興成就帶着孩子們搬到了這個院子,一住就是二十多年。還記得當初剛從紅古花莊農村搬到這裏時,全家人都很興奮,“畢竟是在蘭州城裏有了房子,開心得很。”之後沒多久,一家人對住在這所老房子裏的各種不便開始深有體會。

“老房子還是1953年建設的,條件很簡陋。僅僅43.7平方米的住房,擠了五口人,兩個房間進門都是牀,沒有客廳、臥室的區分。來了親戚,只能打地鋪……”兩位老人回憶說,簡陋的筒子樓裏,隔音效果差,非常吵鬧,樓上樓下誰家說話大聲一點,鄰里聽得清清楚楚,孩子們想安安靜靜地學習,也沒有好環境。最糟糕的是,四戶住戶共用一間廚房、一個洗菜池、一個衛生間。每到清晨,大家起牀後都要排隊進衛生間;一到午間、傍晚做飯時間,各家也是爭着洗菜做飯。由於是共用區域,衛生環境也很不好。爲這些瑣事,平日鄰里之間免不了生出口角,發生不快。

“羣衆的難心事,就是我們的掛心事。”八冶蘭州房地產開發公司拆遷安置辦主任李永紅介紹說,爲了消除八冶大院棚戶區裏的安全隱患,改善羣衆居住環境。八冶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下大力氣籌集資金,在南北兩個院落分步實施棚戶區改造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2017年,嶄新的電梯房建設完成,時年84歲的何興成高高興興地領到了新房鑰匙。這套兩室兩廳一廚一衛格局的新房,建築面積達到了104平方米。進門寬敞明亮,出門電梯上下,全家人都非常滿意。一晃眼,住進新家已有三年時間。如今兩位老人每月有8000多元的養老金,經濟寬裕。兒女們工作、生活順利,兩位孫女還出國讀了研究生,外孫也已參加工作。平日裏,何興成老人會下樓曬曬太陽、鍛鍊身體,也會和鄰居一起打打撲克。家裏偶爾遇到維修之類的小問題,一個電話就有物業人員上門服務,熱情又便捷。

談到自己的新家、新生活,一口四川話的何興成老人不住地讚歎:“我們現在過的是‘神仙’日子,感到幸福得很!”

“讓拆遷羣衆融入城市新生活”

不同於城關區的人口密集、待改造棚戶區如散點分佈的特點,也不同於西固區工業企業集中,待改造棚戶區成片連片的現狀,安寧區棚戶區(城中村)改造有着更爲獨特之處。安寧區的拆遷對象大都長期生活在各城中村,如何讓原來的農村居民積極支持棚改,順利實施棚戶區(城中村)改造,早日搬遷上樓,真正轉化爲城市新居民,意義重大。

提到棚戶區改造,很多人會簡單地認爲棚改就是拆了舊房建新樓,實則不然。對此,安寧堡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吳承榮有着較深的認識和理解。2016年調到該街道工作後,吳承榮便和棚戶區改造深深“結緣”。“城市改造和城市社會提升方面,要從根本上解決好羣衆的生產生活問題。不是生活方式轉變,只有思想方式完成轉變,才能幫助農民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居民。雖說安寧區早在十幾年前就完成了對轄區農民的戶籍身份轉變,但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一個長期過程。”吳承榮說,這幾年最明顯的感受,是羣衆素質整體提升了,能真正融入到城市社會,對整個城市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今,安寧堡家園既是全省棚戶區改造的現場觀摩點,也是安寧區創建文明城市模範小區、垃圾分類的示範點、物業管理服務示範小區,相當一部分羣衆開始自發地參與城市管理工作。”

戶區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實施起來卻並非順風順水。祖祖輩輩習慣的城中村、平房生活,親近的鄰里關係,一旦要被打破,拆遷羣衆或多或少都有些疑惑、不解,甚至會產生誤解與矛盾。爲此,吳承榮和同事們一邊做工作,一邊思考問題根源。“我們的目的很明確,要在兩到三年內,讓所有拆遷羣衆全部搬遷上新樓。安寧堡家園東區1368套棚改房已分配入住,另有西區期1864套已建設完成,明年就能分配入住。西區二期3190套住房正在加緊建設。按目前項目施工進展,最遲會在2022年12月底前,讓全部拆遷羣衆真正住進新家過春節。同時,要用優質的住房品質,一流的物業服務,讓羣衆深刻體會到棚戶區拆遷帶來的新生活。”

爲了幫助羣衆順利開啓新生活,幫助有就業意願的拆遷對象早日就業,安寧堡街道每年都會多次組織“4050”人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有服務員、廚師、保潔員、保安、駕駛員、維修工等多個種類。對年輕的拆遷羣體來說,放棄土地耕種,有更多的機會從事城市工作,逐步融入城市生活。收入更有保障,眼界也更加開闊。此外,政府對60歲以上的失地農民,每月每人發放1800元的養老金,也給老人們提供了生活保障。“我們這裏周邊就業機會不少,只要勤奮一些,就沒有找不到工作的。很多居民就近在頂津、雪花、藍科、衆邦、中海物業等單位上班。和以前種地時相比,收入提高了,也穩定了很多。”小區物業辦公室劉主任說。

“比拆更需關注的是護與留”

在安寧堡棚改集中安置點安寧堡家園東區院內,記者看到小區環境優美、管理規範、服務到位。一進大門,眼前方的假山上寫着一個大大的“仁”字;向西沿步道前行,樓宇一側的外牆上還畫有明代安寧老堡子的縮影圖。這一切,彷彿正在向我們述說着:居住在這裏的人們,是仁壽山下的安寧堡後人。

與拆除相比,更需要關注的是保護與留存,更需要關注的是對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對街坊鄰里鄉愁的續存。“拆遷改造,不能把羣衆們對家鄉的情懷斬斷,不能把簡單地把‘根’斬斷。”吳承榮說,只有切切實實做到這點,才能讓拆遷羣衆打心底裏爲棚改“點贊”。

在小區內同步配建了一處綜合服務中心,主要是爲居民們辦理紅白喜事提供場地和廚具等服務。“以前大家居住在院落裏,每逢家中有婚喪嫁娶,都會搭棚子辦宴席。鄉親們趕來幫忙,既熱鬧又可以維繫鄰里感情。老房子拆掉後,很多羣衆都依然青睞這樣的往來方式。爲此,我們專門設立了綜合服務中心,購買了成套的桌椅板凳和炊飲具。居民們有需要,可以來這裏辦宴席,既方便管理,又能保證小區衛生整潔。從運行情況來看,這一對傳統風俗的保護,備受大家的肯定。”小區物業辦公室劉主任說。

無獨有偶,越來越多的棚改項目實施更加突顯人文關懷。在棚戶區改造項目實施中,安寧沙井驛街道集中安置點景宜家園也同樣設置了公共服務區,方便當地羣衆舉辦紅白喜事集體聚餐活動。

棚改項目配套設施更趨完善

記者看到,安寧堡東區配套建設了停車場、幼兒園、菜市場、社區衛生服務站、敬老服務中心,以及部分商業服務門店等。小區一牆之隔,就是新建的安寧堡小學。居住在該小區的李明感慨地說:“小區裏配建的公共服務設施很齊全,孩子打疫苗、入托,都在院子裏,真省心。特別是小學校門口距離小區南門僅有30米,只要5分鐘,女兒就從學校走到家了,不用過馬路,不用擠公交。從上小學二年級開始,就沒接送過。”

剛評上省級重點示範幼兒園的安寧區實驗幼兒園坐落在景宜家園院內,這家公立性質的托幼機構能滿足300多名幼兒的就近入園需求,每學期的收費不到3000元;臨近還有華中師範大學安寧附屬實驗學校,方便孩子們入學。同時,由安寧區建設的足球場、羽毛球館、游泳館、籃球館、學術報告廳等,都在裝修建設中。建成後,小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文化體育設施。此外,爲了解決羣衆的停車需求,沙井驛街道在項目建設之初盡最大可能配建了近千個停車位。

走訪中記者瞭解到,爲了給羣衆提供更高品質的棚改安置住房,讓拆遷羣衆更快融入新生活,近年來我市各棚改項目中配套設施的建設越來越完善。如今,在景宜家園、安寧堡家園東區等安置點,羣衆的生活非常方便,一刻鐘生活圈已經初步形成。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陳瑋 文/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