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塊道光十一年(1831年),受朝廷之託,由翰林院編修魏敬中,爲李鳴文所授的《碩德杖鄉》匾額。

《碩德杖鄉》匾額

匾額的左邊,所刻匾文:“李鳴文立,道光十一年,歲在重光單閏孟陬吉旦”。右邊的匾文:“賜進士出身,敕授承德郎,例晉奉政大夫,翰林院編修,加三級紀錄二次,魏敬中爲。”

千萬不要小看簡短的匾文,背後的文史知識肯定會讓你大開眼界

其中,孟陬一詞就讓很多人費解。當我在這裏看到“孟”字時,會聯想到一年四季中的孟月、仲月、季月,同時也會想到古時兄弟排行的次序:孟、仲、叔、季。如果有人背誦過《楚辭·離騷》,其中有句“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裏的孟爲始,陬爲正月,孟陬即農曆正月。可見,古時農曆正月是立匾的好月份。

吉旦:本意爲吉祥的農曆初一。泛指吉祥的日子。

賜進士出身:對於明清科舉考試熟悉的,一定不會對這幾個字陌生。明清時,會試中第後稱爲貢士,貢士參加殿試中第後稱爲進士。進士又分三甲:一甲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爲賜進士及第;二甲與三甲分別爲賜進士出身與賜同進士出身。可見,匾文中賜進士出身的魏敬中,在當年的殿試中名列二甲之列。

另一塊碩德杖鄉匾

其中的敕授,在過去任官制度中相當有講究。三品以上的稱冊授,五品以上的稱制授,五品與六品稱敕授,而六品以下的稱旨授。可知,魏敬中爲五品或六品官。

承德郎:清朝正六品文官所授的散階官名。散階即授予官職的同時授予的虛銜。從這裏我們可以明確魏敬中曾做過正六品。

奉政大夫:清朝正五品所授的散階官名。清朝凡正五品官員,概授奉政大夫。可見,魏敬中擔任過正五品的官職。翰林院編修,大家很熟悉,不再多講,官品不高,但名氣很大,都是高學歷人才(進士),前途不可限量。

加三級紀錄二次:這是清朝禮部獎敘制度的規定。官員考覈,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即凡官員考覈成績優良,或有功績者,可予以加級,而考覈成績不佳的或予以降級處理。對不足以加級或降級的,則以紀錄載之。不要小看了官員考覈“紀錄”,在過去“紀錄”是可以抵消降罰的,紀錄四次,可以抵降一級,紀錄一次,可以抵罰俸六個月。在清朝很多史書上,會看到 有些官員因爲犯了小錯而被罰俸六個月。此時很多讀者以爲真的會罰俸六個月,其實如果此官員在過去考覈時,曾被記錄過一次,就可以抵消六個月的罰俸;同理,如果犯了大錯將要被降一級處理,如果在考覈中曾有四次紀錄就可以抵消降一級。

正文匾詞解讀:碩德杖鄉

碩德很好理解,即大德。唐朝劉禹錫在《爲京兆尹答於襄州第一書》中有“其宗勳有八柱之貴,其碩德有三老之中”之句。

匾額碩德出現頻率高

杖鄉,很多人不甚瞭解。此詞出自《禮記·王制》:

“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

意思爲,杖於家、鄉、國、朝,分別從五十歲到八十歲的老者,可以扶杖在相應的範圍環境裏,從事相應的活動,並享有相應尊崇的地位。而九十歲的老者,則可以不上朝聽差,天子若有所詢問,要親臨其住所,並帶上時鮮珍餚以奉侍。可見古代老人,年紀越老,地位越高,越受尊崇。現在卻恰恰相反,年齡越小越受寵,老人卻被晾在了一邊。當然,古代有些人年紀不到,卻假裝老人拄拐,妄圖享受待遇,是不被允許的。在周朝,有柺杖使用的禮儀制度,什麼年齡的人可以拄拐,可以在什麼區域拄拐都有嚴格規定。所以,古時柺杖是不能隨意拄的。因此,拄拐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也是老人享受待遇的憑證(“老年卡”)。

總結:

此匾是翰林院編修魏敬中受朝廷之託爲李鳴文所授的匾額。其中“碩德”是對受匾人德行的讚美,“杖鄉”則是對六十歲受匾人長壽的祝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