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手冊

陪孩子一起走過青春期。作者:橙子媽媽來源:青春期手冊

你希望在孩子的養育中擁有一劑靈丹妙藥嗎?包治百“病”的那種。

我也想。遇到問題就喫一顆,立竿見影。但很可惜,一直沒有找到。

所以當聽到父母們這樣的留言信息時,我總是很有感觸。

“你可以告訴我嗎,我的孩子他具體是哪幾個問題?”

“直接告訴我方法就行,我回去就用上。”

這就像我們去維修一臺機器,“師傅,你看這臺機器哪裏有問題啊,我就委託你幫我修好它啦。”

但孩子不是機器。孩子有情感,有情緒,有交互,沒有設定好的電腦程序,也沒有理想中的分毫不差,孩子生活在真實的環境裏,與環境相互交融,彼此影響。

生命是五彩紛呈的。每一個個體背後,都書寫着不同的故事。

爲什麼別人的方法

並不一定適合你?

1.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家庭的生態千差萬別,在這些家庭裏成長起來的孩子,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個性特點,認知類型。沒有一個孩子是相同的,也沒有一個家庭的溝通模式是一樣的。

比如,一個習慣了日常嚴厲的媽媽突然有一天借鑑了另一個媽媽的柔情似水,孩子感受到的可能不是安慰,而是驚嚇和混亂。當媽媽無法持續這樣的“表演”,她又該如何去面對自己的孩子,如何保持養育的連續性呢。

只有我們自己,才最瞭解自己的孩子。看向我們的孩子,所有方法、策略,最終都要圍繞“孩子”本身。我們並不需要爲了改變而刻意改變,保持足夠真誠、接納暫時無法做到的缺憾,才能走得更持久。

2.同一個問題背後可能有不同的成因

同一個厭學的問題,背後的原因千差萬別。有的孩子因爲學業遇到障礙無法克服,有些是人際關係融入困難造成的社交壓力讓他退縮,對老師抗拒、無法獲得任何一點成就感、過載的壓力、對自己有超過能力範圍的期待也是他們逃避學校的原因。

生搬硬套別人處理某一個問題的方法,極容易張冠李戴,南轅北轍。在企圖尋求靈丹妙藥之前,最重要的“診斷”工作,需要我們自己作爲主體做出,這個不能寄希望於他人。

我們尋求幫助的意義

到底是什麼?

既然我尋求幫助,你無法給出我原本想要的答案,我們尋求幫助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1.傾訴本身就是一種療愈

在我們的養育過程中,父母的情緒狀態,焦慮水平也應被納入關注的重點。當我們軸在孩子的問題裏,沒人商量,沒人傾訴的時候,會發現那個問題似乎被無限放大了,天都要塌了,你抗拒它,特別希望它沒發生。

當我們可以說出來的時候,我們就選擇了正視問題。和問題站在一起,這個姿態,是解決問題非常重要的基礎。

如果通過傾訴不僅舒緩了自己的情緒,還看到原來不只是我一個人遇到這樣的問題,我不是那個特例, 有些問題是共性的,情況並沒有那麼糟,焦慮也會減輕很多。

2.助人自助

孩子青春期,父母是需要被關懷的。給予關懷最好的方式不是直接告訴他們怎麼做 ,而是輸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

我們整天忙於撲火,是因爲我們沒有調試好火災防禦系統。我們每天奔忙,是不是都在做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被動防守 。如果我們可以從源頭梳理出問題,抽身而出站在一個更高的視野俯視問題,我們也許可以把眼前的30個大小問題歸納成爲有限的3個主題系列,同一個系列下,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從根本上是一致的。這樣,我們就更容易總結歸納出方法論,以一敵百。

如果我們能從“幫助”中獲取這樣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而不是具體直接的方法,我們就更會懂得靈活運用。當問題變個身以另外的形式出現時,我們也能同樣應對。

助人自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好的幫助是助其自我成長。

而父母思維方式的轉變,也會成爲孩子處理問題時的樣板。

如何發現自己的問題?

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歸根到底,能拯救自己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可以從他人那裏得到支持,獲得力量,但這最終都需要轉化爲我們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1.分離問題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怎麼做,不是因爲我們缺乏方法,而是被千頭萬緒矇蔽了雙眼。我們對問題只有模糊的概念,但並沒有明確的“標的”。比如時常我們感到焦慮,但是說不出到底爲了什麼具象的事而焦慮,“我也不知道怎麼了。”

所以第一步,從一團糟裏,分離出我們的問題,此刻正在爲孩子的什麼問題而擔心呢?我的困惑是什麼呢?

你可以使用的方法是,把所有的困惑分1、2、3......點寫下來,想到什麼寫什麼,寫完之後做歸類,看是否有同類項。這個動作做完之後,你會發現你會更聚焦。你可能還會有一個意外收穫,原來我困惑的事並沒有那麼多啊,或者原來的有些困惑根本不值一提啊。

2.找到問題背後的原因

相比於看到問題,描述問題,更重要的是問自己——爲什麼?

我的孩子,他爲什麼會有這些表現?可能的原因是什麼?他是有哪些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足夠理解他了嗎?爲了幫助他我自身有沒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我和他溝通更適合的方式是什麼?

表現出來的問題只是症狀,“爲什麼”背後才藏着答案。

3.在祕密花園裏多走幾趟,不斷驗證

雜草叢生的碩大花園裏,總有一條最匹配孩子,最匹配我們和孩子互動的羊腸小道。但這一定需要我們自己去走,去琢磨。我們一定要做很多的練習和驗證才能找到它。每一對父母,都可以有自己的教育哲學,這是我們的方法論,是珍貴的獨一無二的通關密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