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也叫香袋、花囊、荷包等,是我國一種有着悠久歷史的有情調的生活狀態。在《紅樓夢》裏,香囊是寶玉、黛玉愛情的紐帶,黛玉發現自己送給寶玉的香囊被送給了別人,生氣就將香囊剪破。其情節如下:

少時襲人倒了茶來,見身邊配物一件無存,因笑道:“帶的東西又是那沒起沒臉的東西們解了去了。”林黛玉聽說,走來瞧瞧,果然一件無存,因向寶玉道:“我給的那個荷包也給他們了?你明兒再想我的東西,可不能夠了!”說畢,賭氣回房,將前日寶玉所煩他作的那個香袋兒——才做了一半——賭氣拿過來就鉸。寶玉見他生氣,便知不妥,忙趕過來,早剪破了。寶玉已見過這香囊,雖尚未完,卻十分精巧,費了許多功夫。今見無故剪了,卻也可氣。因忙把衣領解了,從裏面紅襖襟上將黛玉所給的那荷包解了下來,遞與黛玉瞧道:“你瞧瞧,這是什麼!我那一回把你的東西給人了?”林黛玉見他如此珍重,帶在裏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因此又自悔莽撞,未見皁白,就剪了香袋。

這一段對於香囊的描述非常精準、到位,黛玉斤斤計較的性格,以及寶玉的性情木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二人之間的誤會、矛盾描寫也得以充分展開,這爲後文描寫寶玉的撩妹做了很好的鋪墊。另外“從裏面紅襖襟上將黛玉所給的那荷包解了下來”體現出了我國古人佩戴香囊的習俗。

的確,香囊是中國古代男女之間愛情的一種信物,但它不僅是作爲男女之情的信物,還有着實用的價值。古人佩戴香囊也可表示自身的高潔品性,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雖然是屈原藉助花草的天然芬芳來表明自己高潔的品性,但也折射出一種事實,將曬乾的香草江籬、辟芷、秋蘭,裝進精美的香囊裏,佩戴在腰間,或藏在袖子裏,在舉手投足間散發着自然的香氣。

說起香囊,不得不說它的前身——荷包。荷包也叫荷囊,秦漢時期中國就又佩戴荷囊的習俗。荷包的名字從宋朝開始,慢慢發展。一直到明末清初之時,香囊和荷包沒有太大區別,是同一種物品。大約到了清代中晚期,香囊和荷包開始分化,使用功能和形狀上出現了明顯的區別。香囊成爲了放置香料的容器,荷包逐漸演變成了攜帶錢幣的包袋。我們現在印象中的香囊,都是源於清朝中期的形制了。

如今,隨便一個古裝劇就會有香囊定情的橋段。歷史上最有名氣的香囊,當屬楊貴妃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1970年,陝西省出土了一枚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香囊裏面有陀螺儀裝置,不論怎樣搖晃,裏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楊貴妃就常在身上佩戴這樣的球形香囊。

安史之亂後,唐玄宗思念舊情,祕密派人改葬貴妃,但挖開舊冢時發現“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後來,唐玄宗就把這個香囊放在懷內、袖中,以慰思念之情。這就反映了香囊在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表達工具,當是無疑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