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對家長來說已經不陌生了,而新生入校,要求統一校服成了很多學校的“規定”。學校的理由是,家庭情況不一樣,孩子穿的衣服可能有的名牌,有的是一般的,就會形成強烈的對比,造成孩子之間攀比,統一校服則能減少這種物質攀比,並且也能方便學校管理。

而家長對購買校服的事情也默認了,並且大家都穿着一樣,老師一般也不會區別對待,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算是一件好事。

然而,事實真是那樣嗎?

人們常說通過看一個人的外表以及行爲表現就能判斷出個人的大致情況,比如文化程度,素養程度,還有就是家庭條件的好壞。

而老師一屆又一屆的教書,見過的也多,對看孩子家庭等情況,經驗更豐富,即使班上幾十個人,穿着都一樣,但是他們依然能看一眼就能分辨出家境條件一般的和富裕家庭孩子的區別。

他們是如何能判斷出哪些是富裕家庭的孩子,哪些是一般家庭的孩子呢?一位退休教育工作者說出了答案。

1、個人氣質

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個人氣質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這種氣質與長相無關。

個人氣質是指人的相對穩定的個性特徵、風格,是由內而外的一種美的表現,不同人有不同的氣質。

然而很多人只注意到外貌着裝的打扮,並不知道“個人氣質”是什麼,這也就造成了同樣外貌條件的人,因爲個人氣質問題,而出現區別。

在富人的觀念裏,對好的教育不侷限於書本知識,還會特意培養個人氣質,比如常見的琴棋書畫,還有現在的舞蹈,形體課,走秀等。

見識多了,孩子也就開朗自信,在各方面的發展上,就有一定的優勢。

而在一般家庭的觀念裏,孩子只要穿好,學好就行了,對氣質的培養要麼不重視,要麼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氣質”。

在氣質方面的培養,誰做到了,誰的先天優勢就更明顯,而且這種氣質只能是一點點的積累而形成的,對孩子的性格和眼界也會產生影響。

所以老師能一眼看出誰的氣質好,也就判斷出哪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用心。

2、喫穿方面

孩子小,也是喜歡比較的,總希望自己是“最厲害”的那一個,比如自己玩具多,有電子產品,甚至比書包,比鞋子。

就連平常喫的東西都要比一下,儘量說出自己有的而別人沒有的。不少家長都在說,買菜賣肉的錢,都沒有買零食買水果的錢多,主要是鞋子的零食和水果價格都相對較高。

在條件富裕的家庭裏,家長的心態就是,要給孩子最好的,穿的要牌子貨,喫的用的也要牌子貨,而孩子也會養成“挑剔”的習慣,畢竟自己平常接觸的都是那些東西,自己再選擇也是按照之前的習慣買。

而條件一般的家庭,一般會精打細算,錢都花在必要花的地方,買東西一般是考慮經濟實惠的,自然會排除價格較高的那部分物品。

這讓孩子的認知也是跟着平常的習慣而形成。當兩種家庭情況的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形成對比。

在學校裏,除校服以外的物件,如鞋子,零食,孩子喫東西動作的差異,老師會一眼就看出誰的家庭條件好,誰的家庭條件一般。

3、性格方面

幾乎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有急性子的,有慢性子的,有脾氣暴躁的,有脾氣溫和的……

小孩子也是一樣,當然這主要來自家庭的影響。說到小孩子的性格,就有必要說父母的性格,因爲除了遺傳父母的性格,也會受父母的實際性格的影響。

這其中,現實中的種種事情,包括工作,包括收入等,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比如工作輕鬆,收入高,心情往往較好,心態也會比較好,也會更有耐心。對孩子的影響就是積極的。

而一些一般收入的家庭,主要爲改善生活而奔波,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收入沒達到預期,心裏總有一種“火氣”,那麼性格就容易顯得急躁和暴躁,時常處於不開心的狀態,可能沒怎麼照顧好孩子,對的性格影響也是負面的。

父母注重孩子的教育的,孩子的性格往往比較開朗,愛說話,願意和同學相處。而父母自己不注重孩子教育的,孩子的性格可能更多的是內心,不敢說話,不敢與人交流。

在性格對比上來說,老師也不難發現孩子的家庭情況。

雖然老師瞭解到誰的家庭條件好,誰的家庭條件不好,但大多數不會區別對待孩子,甚至會對孤僻的孩子,學習不好的孩子更多的關懷,儘量教育出優秀的人才。

在孩子的教育上,並不完全是老師的事情,更多的需要家長去引導孩子。就好不在學校裏,各科老師各司其職,較好本門學科。

而家長這要精通各學科,以及生活上的技能,還包括待人接物,處事等,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長要全能發揮,孩子還能更容易優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