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角“...”點選“設爲星標”

添加★標 不再錯過推送

每天 8點 12點 20點不見不散~

作者: 言偃

前段時間,清華大學的一批“最強本科生”火了。

他們都是今年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的獲得者,這個獎項是清華大學授予在校學生的最高榮譽。

10名獲獎者的硬核履歷,讓人不禁感嘆,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實在太大。

比如電子系的劉泓,雖然還是本科生,但已經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5篇論文,其中3篇是頂會(在領域內的頂級學術交流會議中宣讀發表的論文)。

而計算機系學生超算團隊史上的第一位女生隊長張晨,不僅成績優異,在學術和競賽上多次獲獎,還熱衷體育運動,拿過高校跆拳道錦標賽的個人競技亞軍。

而這10名“最強本科生”中最火的,還要數物理系的本科生陳逸賢。

優異的履歷,拔尖的成績,加上不俗的顏值,讓他火上了熱搜,俘獲大批網友:

有顏有才,上帝真是太不公平了!

又是感覺自己來人間湊數的一天。

真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典範。

陳逸賢是一位來自杭州的學霸,初中時就先後翻譯了幾十集英劇《神祕博士》,寫過十多萬字的英文科幻小說。

上清華後,他的專業成績優異,在天體物理這一研究方向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3篇論文。

學業之餘,他拿過全國英語演講比賽冠軍,是學校合唱隊的隊員,是校歌賽複賽選手,策劃過兩屆學生節班劇......

全面發展的陳逸賢,被教授譽爲近十年來教過的最優秀的清北學生之一。

看到如此出色的學子,很多人都不禁想問,他們的父母究竟是如何培養的?

事實上,這個問題早有同學家長問過。

初中時,陳逸賢所在班級的其他家長問班主任:“孩子老是玩手機,該怎麼辦?”

班主任就請陳逸賢的爸爸來分享辦法,而陳爸爸只是從口袋裏拿出了自己的“老年機”。

在父親的影響下,陳逸賢也一直用的是同款老年機,自然無須擔心他沉迷手機。

陳逸賢的爸爸表示:“家長率先垂範、以理服人,是家庭教育的前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必須做到,否則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一句話,戳穿了精英教育和普通人教育的殘酷差別:

三流的父母當保姆,二流的父母當教練,一流的父母當榜樣。

這世上最好的教育,永遠是父母的以身作則。

想起“神仙女兒”武亦姝,她小時候也不是學霸,考進中學時成績墊底。

但初中後,武亦姝的成績迅速提升,而這一“逆襲”的背後,和她父母的努力息息相關。

武亦姝的爸爸是律師,可他每天下午4:30以後就不用手機,專心陪兩個孩子。

爲了孩子的學習,武亦姝的爸媽戒了棋牌室,戒了手機,開始讀《二十四史》和《山海經》,還帶着女兒角色扮演名著情節、改編故事結局。

家裏出現頻率最高的遊戲是“詩詞接龍”,誰輸了,誰就做家務。

想起一句流傳甚廣的話:

“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是啊,這世上哪有那麼多橫空出世的天才,“精英”的背後,是父母不懈的栽培。

我家有個親戚,經濟條件非常好,也很重視孩子的教育。

從小學開始,他家孩子的家教就沒斷過。

上了中學後,更是輔導班、家教一起上,孩子大部分的課餘時間都泡在了補習上。

可孩子的成績,卻從未有過明顯提高,一直徘徊在中下游。

親戚時常抱怨:“孩子單單上補習班就花了幾十萬,可他怎麼就學不好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親戚家實在太沒有學習的氛圍了。

生活中,孩子的衣食是保姆在管理,出行是司機在陪,學習情況是補習班老師在跟蹤。

而孩子每天從補習班回到家,面對最多的情況,就是父母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玩手機,然後板着臉對他說:“我花了這麼多錢,你必須給我好好學習。”

一邊花大把錢表示自己重視教育,一邊把教育的責任全部外包。

試問,這樣的情況,孩子怎麼可能認真學習呢?

就像作家鮑德溫所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父母的習慣,是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

網上曾經有一張很火的圖:

地鐵上,一位母親一坐下就開始刷手機,旁邊的女兒伸長了脖子一起看。

而相鄰的母子呢,媽媽在認真看書,孩子同樣不受干擾地專注閱讀。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父母是最不能偷懶的。

父母沉迷遊戲,成天刷手機,懶得運動,懶得看書,懶得耐心陪伴,孩子就會有樣學樣。

等孩子習慣了享受短期快感事物帶來的快樂,又怎麼能靜下心學習呢?

“家長自己也要自律,而不是像現在很多人,自己刷着手機,還給孩子也丟個手機。”

在談到教育孩子時,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這麼說:

“是啊,想要有個別人家的孩子,你得先成爲別人家的父母。

前幾年的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說過一番話:

“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裏又好又厲害的那種,在大城市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他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很多人根據他的話得出結論:好的教育,到最後還得是拼爹媽。

事實的確如此,可說到底,拼的是爹媽的什麼呢?

是爹媽的資產等級、社會地位,還是爹媽的文化水平?

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魯,花費近10年時間,跟蹤觀察了12個不同階層的美國家庭後發現:

決定孩子階層的最重要因素,不是父母有多少錢(雖然也有相關),更不是單親或離異,而是一個家庭的“文化資本”。

所謂的家庭文化資本,指的是一個家庭所擁有的性情氣質、興趣取向、文化氛圍、處事方式等方面的優勢。

相比於財富資本,家庭文化資本的創造難度並沒有那麼大。

今年湖南省的文科狀元何潤琪,出自一個人們常說難出貴子的“寒門”。

▲何潤琪

何潤琪的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他從小跟隨父母在田地間長大。

父母文化水平都不高,但對兒子的教育極爲重視。

何潤琪小時候,家裏清貧,可在買書這件事上,他的父母從不吝嗇。

父親去城裏打工,給兒子帶得最多的禮物就是書,科普類、歷史類、文學類……應有盡有。

不僅何潤琪愛買書,父親同樣也愛看書,看完後還不忘和兒子討論一番。

在教育上,何潤琪的父母也很有方法。他們不要求兒子一定要考多少分、多少名,而是最重視兒子的學習態度。

何潤琪表示:“他們只要求我態度端正,如果簡單的題目錯了,或者字潦草了,會讓我罰抄很多遍。”

考差了,父母也不會責備,反而開導他,“第一名不是你的專利,你要有讓別人考第一的胸懷。”

高一時,何潤琪的母親因病去世,他曾一度消沉。

可看到爲了兼顧自己和工作,每天凌晨就出門,騎電動車往返家和工地的父親,他再度有了勇氣和前進的動力。

在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裏,何潤琪寫下自己對生活的期許:

貧寒是不能阻擋成功的。貧窮是物質上的,如果你有強大的心靈力量防止它蔓延至精神上,那麼它便不可能阻擋成功。

只有書本,只有桌椅,只有讀書的理由,才能燃起這一剎那湧起的熱情,將生活窘迫的浪頭,打得湮滅無蹤。

越來越發現,真正的寒門,不是物質上的貧困,而是精神上的貧瘠。

一個文化資本足夠豐富的家庭,即便財富資本不足,也能養出足夠優秀的孩子。

而所謂的精英教育,和普通人教育的最大差別,不在物質,而在父母的精神格局。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烏克蘭教育家馬卡連柯的一句話:

不要以爲只有你們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纔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和你共勉。

參考資料:

藍橡樹:專訪湖南707分文科狀元何潤琪:寒門難出貴子,是最大的謊言

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

【言之有“禮”,天天贈刊】小編將從本文選取1則走心留言,贈送2020年第23期《青年文摘》雜誌1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