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20日上午,英國著名記者、旅行作家和歷史學家簡·莫里斯(Jan Morris)離世了,享年94歲。

作爲詩人和音樂家的兒子 Twm Morus 將她的離世比作一個新的旅程,他說:“作家兼旅行家簡·莫里斯在 Ysbyty Bryn Beryl(注:位於威爾士的一家醫院)開啓了她最偉大的旅程,將她的終身伴侶伊麗莎白留在了岸上。”

莫里斯在位於威爾士的家裏

莫里斯曾被《經濟學人》譽爲“我們這一代的首席記者”,她登過高處,跟隨並報道了人類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峯的新聞;也去過遠方,足跡遍佈世界各個角落。

然而她冒險的旅程遠不止在地域上,也在心靈上——在生命的前38年裏,她一直以男人的身份生活,在那之後,“他”變成了“她”,開啓了另一種性別的人生。

《衛報》給莫里斯的訃告這樣寫道,“簡·莫里斯所走過的最長旅程不是穿越地球表面,而是跨越不同的身份。”

看遍世界的人

莫里斯最早在國際上知名是在1953年,那一年她26歲,名字還是“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orris)。

探險隊前往珠峯前,詹姆斯·莫里斯測試無線電設備

由新西蘭探險家埃德蒙 · 希拉里爵士(Sir Edmund Hillary)和來自尼泊爾的嚮導丹增 · 諾爾蓋(Tenzing Norgay)率領的探險隊實現了人類首次登頂世界最高峯——珠穆朗瑪峯,而莫里斯是唯一一位隨行的記者。

此前她從來沒有爬過山,但這次她一直跟隨爬上了珠穆朗瑪峯的四分之三。在向希拉里爵士表示祝賀後,她向外傳遞了訊息。報道發出後,她還在山上,心裏也沒有把握:“它已經插上翅膀向英國飛去,還是仍在喜馬拉雅山麓上沉重地走着?”

1953年,詹姆斯在希拉里成功登頂珠峯後向他表示祝賀。

第二天一早,她在睡袋裏用無線電收音機裏收聽到了這則震驚世界的報道,剛好是在伊麗莎白女王加冕典禮(1953年6月2日)的那天早晨。

這個獨家新聞爲她贏得了國際聲譽,後來她成爲了《泰晤士報》和《衛報》的記者,並開啓了在全世界的旅行。

她報道過戰爭、饑荒、地震,見證了對納粹戰犯阿道夫 · 艾希曼(Adolph Eichmann)的審判,寫了關於蘇伊士危機的報道,向世界揭開了法國策劃與以色列一起入侵埃及的事情。

歐洲、美國、中東、非洲、中國和日本......冒險的旅程遍佈世界,見證了諸多歷史,但她也喜歡旅行探索城市的角落,描繪街頭巷尾的平常風景。

莫里斯一直拒絕把自己定義爲“旅行作家”,她說,“這些關於各個地方的書,與旅行的動作無關,更多的是關於人和歷史。”“城市超越了我。我不是在描述我對這個城市的感受,而是在描述關於這個城市本身非常強大的那個東西。”

年輕時的詹姆斯·莫里斯

她喜歡一個人旅行,她曾說接近所有城市的方式就是:“在城市裏漫無目的地四處遊蕩,像狗一樣咧着嘴笑到處亂跑。”

在威尼斯旅行時她最先去的地方就是市場與火車站,在那裏觀察人們生活中的瑣事。她說她寫的最好的地方是西班牙,她完全不瞭解那個地方,買了輛露營車在那裏待了整整六個月。“那本書是最好的,因爲它是在一種極度狂喜和興奮的情緒中完成的。”

1987年,《曼哈頓45》,莫里斯筆下的紐約

她有着敏銳的洞察力,又有着細膩的感知力,她的作品總是可以將宏大的事物與對細節和心理的捕捉融合在一起。

《紐約時報》曾經評論莫里斯的旅行書籍:“奇怪地令人安心,告訴我們,體驗文化的方式比我們大多數人想象的要多”。

一個難題

the conundrum thing

莫里斯將自己對性別的掙扎比作“一個難題”(the conundrum thing),一個令她困惑很久的難題。

1974年,她出版自傳性質的《她他》(Conundrum),講述了自己變性的內心歷程,揭開了這一段不爲人知的掙扎經歷。

“當我三四歲的時候,我就意識到我出生在一個錯誤的身體裏,我真該是一個女孩。那一刻我記得清清楚楚,是我生平最早的記憶。我坐在母親的鋼琴下,她的琴聲像瀑布一樣落在我周圍,像洞穴一樣圍住了我。”

從詹姆斯·莫里斯到簡·莫里斯

然而在接下來近四十年的時間裏,她一直以男性的身份生活,只對妻子伊麗莎白 · 塔克尼斯(Elizabeth Tuckniss)提起自己的性困惑。

在一次阿拉伯語課上,莫里斯遇到了伊麗莎白,22歲那年他們在開羅結婚,並育有5個孩子。從結婚一開始,莫里斯就向她的伊麗莎白吐露了自己對性別的感受。

在《她他》裏,她把她們的關係描述爲“開放式婚姻,夫妻雙方可以明確自由地過各自的生活,如果願意,或許可以擁有自己的情人。”

莫里斯一家

年輕時的莫里斯徘徊在兩種性別之間的冒險中,在《難題》裏他回憶起那段時光:“我是倫敦兩個俱樂部的成員,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女人,我有時會在兩個俱樂部之間的出租車上改變身份。”

莫里斯最終還是決定在生理上從男性變成女性,1964年,她開始服用荷爾蒙藥片,據她計算,從1964年到1972年,她總共服用了大約12000片女性激素。1972年,她前往卡薩布蘭卡進行最終的變性手術,由此完全地變成了女人。

1974年,她在接受採訪時說: “我本應感到害怕,但我沒有。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輩子都在精神上往那裏去。”

1988年旅行中的莫里斯

她把自己描繪成愛麗兒(Ariel),一個追求“非男非女的更高理想”的寓言人物。如果不存在手術安全的問題,她毫不懷疑自己會“拿起一把刀,毫不畏懼,毫不猶豫地親自動手”。

在《她他》一書中,莫里斯將自己記者以及自由撰稿人的“不間斷的漂泊”比作“內心旅程的一種外在表達”。“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漫遊,我看世界,讓世界看我。我想毫無疑問,世界對我的看法和我對世界的看法都發生了變化”,她說。

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她也探索着自己。雖然過程漫長而伴隨着陣痛,但這個難題終於還是慢慢地被莫里斯解開了。

流動的性別,不變的人

在性別觀念還沒有那麼開放的七十年代,莫里斯的性別轉變還是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文學界對她懷有惡意,評論家大多持有這樣的觀點:“他(詹姆斯·莫里斯)比她(簡·莫里斯)寫得好”。

小說家麗貝卡 · 韋斯特(Rebecca West)說,那段時間採訪莫里斯的人要麼好色,要麼困惑,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但她同時也承認,“現在我們都是女人了,他卻讓我感到困惑”,“她聽起來不像一個女人,而像是男人對女人的臆想......”

1974年,莫里斯在電視節目中談論自己的自傳《她他》

對莫里斯來說,自己的生活其實並沒有什麼變化。莫里斯在小鎮上散步,大方地向別人自我介紹爲“簡”,而生活依舊如常,她把它歸結爲善良,“就是這樣,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善良的。”

由於當時的英國不允許同性婚姻,莫里斯不得不和伊麗莎白離婚,但她們依然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伴。伊麗莎白曾說, “我並非沉默,當然也不痛苦。我和孩子們不僅非常愛,而且爲她感到驕傲。”

“簡變性後,我們不得不離婚。這對我來說沒有任何區別。我們仍然有我們的家庭。我們只是繼續前進。”一直到2008年,她們舉行了民事結合儀式,重新成爲了伴侶,在儀式上,伊麗莎白說: “我在59年前發過的結婚誓言,現在還在。”

年輕時的莫里斯一家

性別的轉變成了莫里斯身上始終的標籤,即使是在幾十年後,人們對莫里斯的問題依舊總是與性別有關。人們不停地問她性別是否有改變她的寫作,是否有改變她的思考方式......

她曾調侃般地預測自己訃告的標題會是: “變性作者去世”。然而對莫里斯而言,性別早就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1988年的莫里斯

她說,“我永遠不會用‘變性’這個詞來形容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沒有改變性別,我只是把一個融合進了另一個,我現在兩者都有。”

“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很激烈,但是對我來說,這絕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永遠不可能。”

過了90歲出頭時,莫里斯說“變性”這件事似乎已經遙不可及了。她在2019年告訴《紐約時報》,“我從來不相信它(性別)會像每個人所說的那樣重要。比起肉體,我更相信靈魂和精神。”

新的旅程

莫里斯生命的後二十年時光都是在位於威爾士的家裏度過的。

她和前妻伊麗莎白依舊生活在一起,伊麗莎白患上了癡呆症,她在一旁照顧着她。房子不大,有兩個起居室,都裝滿了書。莫里斯不止一次地表達了自己對房子的喜愛,“我愛它勝過所有無生命的物體,更勝過許多有生命的物體......”

漂泊過整個世界,最終決定在這個小屋子裏度過自己的晚年,她的愛恐怕也指向這份寧靜的生活。

莫里斯晚年在位於威爾士的家裏

多年來,一個石碑始終放在樓梯下的櫥櫃裏,上面用威爾士語和英語寫着: “這裏長眠着兩個朋友,在生命的盡頭。”(Here lie two friends, at the end of one life.)等到她和伊麗莎白去世後,她們的骨灰會撒在一起,用這個石碑來標記。

大概在兩年前,莫里斯感覺到自己或許接近這個盡頭了,她說,“我感到它在悄悄地爬上來,我知道我已經接近終點了。”

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年裏,她仍然保持着寫作的習慣。她每天要在外面走滿1000步,然後回家寫日記,她一生出版過的40餘本書中的最後兩本就是這樣完成的。

“死亡?”她說。“我認爲它是一片空白。”

她大抵也沒什麼遺憾。就像她在《世界:半個世紀的行走與書寫》裏所說的那樣:

“無論如何,作爲一個新手和老兵,一個男人和女人,一個記者和有抱負的書寫者,在這半個世紀中,我遊歷了這個世界,並且寫下它。從開始到結束,從青春期的新聞報道到文學上日漸老去的努力,我在半個世紀中游歷了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陸,觀察許多歷史事件,描寫大多數的大城市,採樣世界上的許多文化,從骨子裏感受某些劃時代的改變,並一直記錄着世界對自己的影響。我擁有一段絕妙的時光,我希望,不論我的判斷多麼荒謬,或者我的任性多麼討厭,至少我生命中的某些歡愉感染了我的文字。”

這個見過世界,也看透了自己的人,要開始她的下一段旅程了。

主要參考資料:

https://www.theparisreview.org/interviews/1251/the-art-of-the-essay-no-2-jan-morris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0/nov/20/jan-morris-historian-travel-writer-and-trans-pioneer-dies-aged-94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0/mar/01/jan-morris-thinking-again-interview-youre-talking-to-someone-at-the-very-end-of-things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0/nov/20/jan-morris-obituary

https://www.thetimes.co.uk/edition/news/jan-morris-obituary-bmpj00khv

https://www.theguardian.com/travel/2009/nov/14/jan-morris-favourite-cities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20/books/jan-morris-dead.htm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