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飛天,玉兔登月

爲實現中華民族“九天攬月”的偉大夢想

我們的努力從未停止

2004年

我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

命名爲“嫦娥工程”

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着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發射。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號發射成功

完成繞月飛行並對其探測

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

分析月球表面物質元素分佈特點

探測月壤厚度、地月空間環境

標誌着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五個

自主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號發射成功

獲得世界上首幅7米分辨率全月圖

並對嫦娥三號着陸區進行高精度成像

拓展任務實現飛赴日地L2點開展探測

與圖塔蒂斯小行星近距離交會

2013年12月15日晚,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測工作的嫦娥三號着陸器和巡視器進行互成像實驗,“兩器”順利互拍,嫦娥三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2013年12月4日

嫦娥三號成功軟着陸在月球表面

實現探月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

着陸器與“玉兔號”月球車完成互拍

並將圖像傳回地面

標誌着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三個

實現月面軟着陸和月面巡視探測的國家

這是嫦娥四號着陸器監視相機C拍攝的着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巡視器將朝此方向駛向月球表面。國家航天局供圖

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着陸

拍下首張月背近距離影像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這是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嫦”風破浪正當時,“五”動九州攬月回

2020年11月24日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開啓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

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

更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爲止

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路透社認爲

這是20世紀70年代後

全球首次取回月球表面樣品的嘗試

凸顯了中國的太空抱負

英國《新科學家》週刊網站報道

嫦娥五號無人探測器

將嘗試從月球正面風暴洋地區

採集約2公斤的月球樣品

這是以前從未被探索過的區域

嫦娥五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模擬圖

如果嫦娥五號任務取得成功

新採集的樣品將填補對月球形成過程理解的一大空白

美國太空飛行網站專家斯蒂芬·克拉克直言

“對任何國家來說,

成功完成嫦娥五號這樣的任務都是了不起的壯舉。”

航天科技人員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慶祝嫦娥五號發射成功。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然而

爲了這一刻

跨越了三千六百多個日夜

十多萬人爲之努力和付出

這其中

有一生爲探月、逐夢不停歇的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從少年到白頭

他拿着0.5克月壤發奮研究

推動中國的深空探測越走越遠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清華大學向青少年講授科普知識。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有堪稱發射場血脈的

通信系統

爲高效完成航天發射通信保障任務

保證通信暢通100%

各崗位人員嚴密配合,緊盯設備狀態

在銀線電波中追尋夢想的價值

於擊鍵聲中找到堅守的意義

有進場最早,離場最晚的

發射平臺和地面支持系統

爲了保障密集的發射任務

縮短任務間隔時間

他們見縫插針

文昌最熱的時候

有的隊員幹到中暑,簡單治療後繼續工作

航天科技人員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慶祝髮射成功。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還有執行火箭發射及入軌段海上測控任務

遠在太平洋的兩艘遠望號船

波峯浪谷間

他們不斷調整航線

巨大的測控天線對準火箭升起的方位

測量儀器緊緊盯着海平面方位點

只爲了迎接嫦娥五號飛天的那一瞬間

多少曲折,多少奮鬥

千年足跡,千年夢想

“地球可能不會去‘流浪’,但人類一定會走向深空。”

從“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

到“飛天壁畫”上的婀娜身影

再到如今的探月工程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

追夢之旅永不停歇

“九天攬月星河闊,十六春秋繞落回 ”

嫦娥五號任務是“收官之作”

也是“奠基之始”

它將爲我國未來開展載人登月與深空探測

積累重要人才、技術和物質基礎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探索宇宙

我們一直在路上!

資料來源:新華社、解放軍報、解放軍報客戶端、參考消息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作者:楊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