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未成年人打賞主播亂象有望得到根治

[市場敏感]

對於未成年人打賞等頑疾,有遠見的平臺,早已經擔起了這份責任。

魏敏

未成年人打賞主播,導致家人親友財產損失的問題,不但大人們頭疼與憤怒,也是社會各界見證平臺與主播品性的時刻。巨資面前,人性不一定經得住考驗,沒有武德的主播扯皮耍賴、平臺漠視不管屢見不鮮,但規則可以制約人性。近日廣電總局發佈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禁止未成年人打賞,規定打賞上限等。對直播平臺和電商帶貨的主播進行實名制管理,並強調未實名制註冊(以人臉識別、人工審覈等技術爲支撐)的用戶不得進行打賞,未成年用戶不能進行打賞等舉措,直指相關沉痾。針對近幾年因爲直播打賞而頻頻出現的經濟糾紛,新規當中不乏針對性的、可操作性較強的細則。如通知中規定,直播平臺應對用戶每次、每日、每月最高打賞進行限額。當用戶每日或每月的累積消費達到限額的一半,應該有消費提醒,而達到每日或每月的最高限額,應暫時關閉用戶的打賞功能。平臺主播還要建立一項業務評分檔案,細分節目質量評分和違規評分等級。對於那些多次出現問題的主播,要採取停止推薦,限制時長,排序沉底等措施,而屢教不改的主播,將會被採取關閉直播間,納入主播黑名單等措施。

其實,在未成年人打賞主播問題出現之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也一度讓家庭與社會頭疼,同樣在國家新聞出版署出手之後,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費服務的網絡遊戲平臺逐步得到規範,類似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負面新聞已經逐步鮮見。相比之下,未成年人打賞主播這一問題應該要容易解決不少。畢竟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只是未成年人單向與遊戲平臺發生聯繫,一些“機靈鬼”可以想方設法繞過機器的審覈。而未成年人捆綁家長的賬號去打賞主播,但在互動過程中卻沒有表現出成年人的心智,主播當然理所應當地有所察覺,倘若仍然加以煽動與誘導,特別是在未成年人的家長介入後,“沒有武德”的主播仍以各種理由推脫與搪塞,不肯退錢,平臺自然不應該縱容。在未成年人家長訴諸法律之後,相關的判例也給不良主播以警醒。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更是在相關意見中直接明確了未成年人“打賞”支出,法院應支持返還。因爲未經其監護人同意,未成年人用打賞等方式支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款項,屬於效力待定的行爲,如果法定代理人不同意或不予追認,則該行爲無效。

實際上,對於未成年人打賞等頑疾,有遠見的平臺,早已經擔起了這份責任。以頭部直播平臺快手爲例,“堅持主動關懷”一直是快手未成年人保護體系的重要一環,根據未成年人行爲習慣,主要從事前預防、加強關懷、團隊處置三方面着手建立未成年人打賞相關工作機制。開通直播以及用戶進入直播間時,均有禁止誘導未成年人消費相關問題的管控提示,寒暑假等重點時期升級爲彈窗突出提示。對明知打賞者爲未成年人仍誘導其打賞的賬號,一經發現將永久封禁。2018年起,快手就成立了上百人規模的未成年人關懷團隊,通過電話回訪等形式,對未成年人用戶家長做出提醒警示,同時瞭解家長和孩子對快手視頻和直播內容的認知及訴求,反饋給相關業務部門進行優化。迄今已聯繫20萬多名監護人,累計超百萬次通話溝通。同時,平臺專門抽調一批經驗豐富的客服人員組成未成年人打賞處理團隊,只要監護人證明未成年人在無監護人監管情況下進行了消費,平臺即爲監護人退款,無需進入法律流程。這一點足以讓心存僥倖、或有不良企圖的主播嗅到“耗子尾汁”的味道。輔以本次廣電總局新規,未成年人在各平臺打賞主播亂象有望得到根治。

(作者繫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教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