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這條新聞的時候,十分痛心。

這次事件的發生,讓一個12歲的生命戛然而止,一個家庭的破碎。

針對這件事,我們這次不談論這個母親的教育方式,而是投射到現代社會中常見的一個教育難題——孩子偷錢,家長該如何處理!

很多家庭在發現”孩子偷錢“這一類原則性錯誤時,父母都會反省自己教育的失敗,對孩子恨鐵不成鋼。

孩子爲什麼會”偷竊“?

如果我們能夠更接近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從心底摒棄這種毛病,是不是更好呢?

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過偷偷拿走別人東西,偷偷拿走錢的經歷。

但你知道嗎?

大部分孩子都不是真正的”偷竊“,他們甚至都不知道那種行爲叫偷竊。

那孩子爲什麼要偷拿別人東西呢?

一、分不清”自己的“與”別人的“

幼兒的思維是以自我爲中心的,分不清某件物品是屬於“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他們往往喜歡一個玩具就直接拿走了,並不會去考慮這個玩具是屬於誰的,我發現了這個玩具,那它就是我的。所以有的孩子總以爲老師發的就是她的了。

二、如果孩子真偷了東西,這無關道德,只是源於匱乏。

物質匱乏和心理匱乏,後者尤重,偷竊即是匱乏感引發的變態行爲,這也可以解釋爲什麼有些有錢人家的孩子也會出現偷竊。

只要給孩子足夠的愛,不打罵,少定規矩;在物質上儘量滿足他(依自己家實際情況,實事求是,不裝窮也不充闊),讓孩子經常感覺父母的寬容和愛,而不是控制,那麼孩子根本沒有興趣去偷。

三、自控力差

有的孩子明明知道不經允許拿走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明知要偷錢是錯誤的,但是由於太喜歡,所以控制不住自己,便拿走了。

打罵並不能根除問題

孩子偷錢還要撒謊、頂嘴,我們做父母的,實在是很難忍住火氣。

一巴掌下去的衝動,真的是一浪又一浪地湧上心頭。

然而,用打罵讓孩子屈服,容易讓孩子恐懼。

最後,孩子服的只是我們手裏的撣子、掃帚,並沒有從心底產生羞愧和內疚,無法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用身體、身份、經濟的優勢,想要壓制他們、甚至操控他們。

不把他們當做獨立的個體,和他們去交流溝通。

到了孩子大了以後呢?

等孩子有能力獨立了,能夠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的時候,我們以前的恐嚇和壓制,就只能變成束手無策的歇斯底里了。

那他們再犯下錯誤,就只能由他人,由社會去糾正和制裁了。

再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想想,我們還是強忍下怒火,放下手中的雞毛撣子。

我們應該用更有效的方法,根除“偷針”的毛病。

如果某天你發現孩子偷錢了,你該怎麼辦?

一、聽聽孩子的心聲:爲什麼會偷偷拿錢?

常見的,想喫零食,想買小玩具,家長不給錢。

但是也有另類的,比如有的學生,在學校被高年級的不良學生勒索,要交“保護費”,孩子害怕又不敢跟家人說,只好拿家裏的錢給他們。

孩子偷錢背後的原因,有的可能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偷錢時,先不要急於下結論,蹲下身子,認真聆聽孩子的心聲,你就會發現可能錯怪了這個“偷錢”的孩子。

二、不要帶有色眼睛看孩子

“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這是一個謬論,因爲即便孩子小時候期有過“偷拿”的經歷,但真正成爲小偷的只是極少部分人。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偷東西,就粗暴的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戴着有色眼鏡看孩子並處處提防孩子,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並且可能成爲孩子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

三、正確引導孩子的慾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對外部世界產生慾望,當孩子發現錢能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他當然無法抗拒這種好處,而希望能拿到越多錢越好。

爸媽要尊重並正確引導孩子的慾望,爸媽也可以通過觀察瞭解孩子想要什麼,並告訴他怎麼樣才能得到它。

如果爸媽都置之不理,那孩子自然就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獲取。那“偷錢”的行爲,可能就是這樣產生的。

爲孩子提供賺零花錢的機會,讓孩子明白賺取錢財的艱辛。

家長可以讓孩子幫一些忙,並支付給他一定報酬,引導孩子學會用勞動獲取報酬,並增加孩子對於自己能力的信心。

四、不忽視,不袒護

有些家長認爲孩子“偷竊”是暫時性的,或者認爲孩子拿幼兒園東西,是老師沒說清楚,長大了自然就好了,乾脆忽視或者袒護孩子。

孩子得不到正確的引導,以後很容易養成偷竊的習慣。

五、不打罵孩子或者讓孩子當衆認錯

一旦發現孩子偷竊,就打罵孩子或者命令孩子當衆認錯,並斥責孩子,以便讓孩子不敢再犯。

其實,這是在羞辱孩子,帶給孩子的也只是自卑和羞恥,讓孩子對大人失去信任。

事後切勿翻舊賬, 反覆追究,隨意轉述。

事情已經過去,就不要反覆提起,也不要發現孩子又拿了什麼東西,就說“這又是你從哪裏偷來的”這種話,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隨意將事情告訴別人,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當孩子有了“偷錢”的舉動,要分清楚孩子的年齡和目的,切勿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如果孩子還比較年幼,沒有那麼多是非觀,可以耐心告訴孩子,錢是有歸屬性的,是誰的就是誰的,不能拿別人的;

如果孩子已經大了,明白不能隨意拿別人錢,卻偷拿了,要問清孩子的目的,幫助孩子解決他的需求,但是不縱容這種行爲。

孩子從父母那裏得到愛的滋養和充分的安全感,自然不會再繼續做此類事情,因爲,他只需告訴父母就好!

爲心靈而治,爲生命而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