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山主演的電視劇《鹿鼎記》自開播以來就爭議不斷,這部豆瓣2.5分開播的電視劇,自上線伊始就受到了觀衆們的爭議。如今上線至今16天的電視劇《鹿鼎記》更新完畢,其豆瓣評分也從2.5升到了2.9分,8萬條豆瓣評分下的這部劇不僅在口碑上沒能完成“逆襲”,甚至連帶主演的演技也遭到質疑。在2倍速看完整部劇之後我們再來討論,究竟是什麼讓電視劇《鹿鼎記》差評如此之多?

1、未播先火的高期待帶來了觀劇失望

張一山版本的《鹿鼎記》開局便收穫低分,其實跟觀衆們的高期待值有很大關係。作爲以情景喜劇《家有兒女》成名的童星,張一山身上一直都有着很強的個人喜劇屬性,這也是他這一版本《鹿鼎記》未播出時就備受期待的重要原因。或許是因爲近來的經典古裝大都反響平平,新《鹿鼎記》的熱度堪稱空前,首播當天CSM全國收視率實時第一,愛奇藝站內熱度破7000,優酷熱度破9200,而且一舉登上9個微博熱搜高位,足見這部劇的觀衆期望之高。

但過高的觀劇期待之下,往往會帶來更大的失望感。電視劇播出之後,從造型到演技再到敘事風格上,都與多數觀衆們的預想大相徑庭,引發了口碑的集中“崩塌”。張一山本人雖是童星,在近來的電視劇中演技都有些”用力過度”,自其電視劇《餘罪》播出時就出現端倪。這部劇更是被觀衆們戲稱“自帶猴感”,演技的不自然讓觀衆們對固有的“韋小寶”形象產生了強烈的反差感,隨之帶來的則是更大的觀劇失望,這是《鹿鼎記》開播便遭吐槽的重要原因。

2、“魔性化”喜劇風格弱化了武俠內涵

新《鹿鼎記》在敘事風格上,與以往的版本有着很明顯的區別。這部劇的“喜劇元素”更多的是藉由一些“老梗”和橋段來實現的。從過於誇張的人物動作和過於前衛的臺詞劇情都能看出劇方在盡力營造喜劇氛圍,但“魔性話”的喜劇表現手法卻帶給了不同觀衆不同的觀感。年輕化的觀衆羣體會對這種笑點容易介紹,但在熟悉前作的老觀衆面前,則會有些“爲了搞笑而搞笑的”尬演嫌疑。

縱觀之前版本的《鹿鼎記》,其實更多的喜劇張力都是從主演身上散發出來的。無論是周星馳還是陳小春等人,都是通過完善人物的“痞性”來進一步塑造韋小寶這一主要人物,進而實現對喜劇氛圍的渲染。而新版《鹿鼎記》則反其道行之,使用“憨傻”的配角表現來完成對主角的襯托,以達到帶來“笑果”的目的。這種“扮傻式”手法固然能夠爲全劇帶來笑點,但配角形象崩塌使得劇集略顯兒戲化,弱化了全劇的武俠基因與內涵,從而進一步引發口碑失衡。

3、“強行剪輯”打亂了完整的故事脈絡

除了以上提到的“未播先火”和表現手法對這部劇口碑的影響之外,這部劇存在一個極爲明顯的硬傷就是“強行剪輯”。廣電總局備案信息中顯示,今年5月份新《鹿鼎記》曾完成過一次劇集數變更,劇集由原來的60集更改爲49集,這也意味着製作完畢的這部劇需要再次剪輯刪去11集的內容,劇集長度也由此被壓縮了1/6。

劇情大幅刪減帶來的後續問題便是劇情連貫性被破壞,這部劇的劇情有多處都出現了明顯的銜接不當之處。韋小寶第一次見莊家三少奶奶便能直接叫出其名字、與先帝在清涼寺先長談後進門、將麗春院的情節直接砍掉卻不交代妻子們懷孕的時間等等都讓人摸不着頭腦,甚至很多劇情都靠着觀衆對這部劇的原始情節的熟悉而自動聯想,大大影響了觀劇體驗,也讓這部劇的口碑大打折扣。

總體而言,新《鹿鼎記》作爲武俠系列的新嘗試,在喜劇效果的安排上顯得過於刻意,加上觀衆的內心觀劇落差和本身的剪輯混亂,讓這部劇在“低開”之後未能完成“高走”,也說明了觀衆們心中對武俠劇還是有着一定的期望在的。之所以引發主演“演技不好”的吐槽,也未嘗不是爲了迎合整部劇的風格所致,畢竟這部劇的“非搞笑”角色(如小皇帝)的演技,依舊能讓人看出科班出身的演技功底。劇情播放至後期依舊還是有不少觀衆表達的對這部劇的喜愛,這也是這部劇評分回升的原因之一。但受限於剪輯的邏輯混亂等硬傷存在,這一小部分好評實在難以給這部劇的整體評價帶來大的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