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山居秋暝詩中第三至六句都是寫景,有什麼不同?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維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第三至第六句是指中間二聯: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的中間二聯,都是寫景,確實有些不同。另外,也因爲兩聯都寫景,所以也遭到了一些批評。

一、清朝人的批評

王士禎(1634年 -1711年原名王士禛 ),字子真,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王士禎是清朝康熙年間的文壇領袖,他在《唐賢三昧集箋註》提到這首詩的時候說道:

寫景太多,非其至者。

這首詩寫景,不僅僅中間二聯,其實第一聯也是寫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一首詩三聯寫景,未免有點多,所以王士禎提了一點意見。

乾隆稱之爲江南老名士的沈德潛,也在《說詩晬語》中,提到這首詩 :

中二聯不宜純乎寫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景象雖工,詎爲模楷?

這是對於五律中間二聯變化的一種理解。一般來說,律詩的中二聯儘量避免都寫景或者都抒情。

二、中間二聯的變化

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中間的二聯需有變化。很多人談到律詩,都會說到起承轉合,在五、七律中的“轉”,一般指二聯和三聯的變化。

我們注意一下古人的五律和七律,假如第二聯偏重於寫景,第三聯就會偏重於抒情,或者相反。總之,中間二聯要有變化,儘量避免像王維這首五律中間都寫景。

但是,凡事都不可一成不變。另外,早期的格律詩還沒有後人那麼多講究。

如果中間二聯都是寫景的話,需要注意寫景也要有變化。

假如一聯寫近景,一聯可以寫遠景,一聯宏大、一聯細微,或者如同王維這樣,一聯偏重於人物,一篇偏重於自然景物。

三、無人之境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這首詩前六句都是寫景,第一聯寫景是爲了表明時令與地點,介紹了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是秋天的傍晚,雨後的山中。

這首詩的頷聯與頸聯寫景,是有區別的。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松林之間,有明月相照,山石之上,有清泉流淌。頷聯寫了具體的景物:明月,松樹,清泉,岩石 。

清代黃生《唐詩矩》評價這一聯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此非復食煙火人能道者。”

四、有人之境: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與頷聯一樣,頸聯有四個意象: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但是這個四個意象(竹,浣紗女,蓮,漁舟)很明顯有了煙火氣,都是爲了突出人物。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喧,是因爲浣紗女經過,蓮動,是因爲漁舟劃過,而漁舟也是由人所駕馭。

可以看出來,雖然王維中間二聯都是寫景,但是頷聯主要寫自然景物,頸聯主要寫人物。

一個是無人之境,一個是有人之境。

結束語

《唐詩矩》說王維這首詩是“尾聯見意格”,前面六句都是鋪墊,最後兩句表達出詩人的情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反用《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

王維用前面六句寫出了山水之美,結尾一聯表達自己喜歡山中勝過朝中。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164|鈿誓釵盟何處尋,陳東甫只留下3首閨怨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