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言:“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

好的行爲習慣會讓孩子終身受益,壞的行爲習慣,則有害終身。

而父母作爲孩子身邊最親近的人,在孩子最善於模仿的年紀,就是孩子行爲習慣的首要模仿對象。

父母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有可能被孩子所學習記錄。

所謂,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父母自身如果帶有以下不好的行爲習慣,孩子的人生自然也會與壞習慣相伴。

01不耐煩

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瑣事纏身,令不少父母倍感心煩。

回到家,如果還看到孩子不聽管教,大吵大鬧,就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孩子發泄情緒。

“你煩不煩,一天到晚就知道哭”“你能不能讓我省點心,煩人精”“你到底想怎樣,別哭了!”

父母情緒一上來,忍不住指責孩子,不尊重孩子,說話難免會難聽點。

如果日常孩子沒有在父母這得到應有的尊重,父母又怎麼能夠指望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呢?

一個有自尊且懂得尊重人的孩子,一定是源於他人對自己的尊重。

02不迴避

婚姻家庭不可能事事如意,總有爲大小事鬧矛盾爭吵的時候。

如果父母經常當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責對方,爲了一些小事當着孩子面爭吵,甚至動手。

孩子會在這樣的環境中,變得更有攻擊性。

遇事首先想到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學着父母的樣子,與人爭吵,喋喋不休。

敵對與爭吵成爲孩子維護自己的首選項,只因爲父母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壞榜樣。

所以,無論因爲何事而產生的家庭矛盾,都請儘量避開孩子,不要給到孩子壞的模仿對象。

03不認錯

人都有做錯事的時候,懂得認錯,才能成長。

但是很多父母都喜歡逞強,都有倔脾氣,即便自己做錯了事,也拉不下臉面在孩子面前承認錯誤。

好比孩子與小夥伴因爲爭奪玩具而大吵一架,父母在不知真相的情況下懲罰了孩子。

事後發現孩子並沒有錯,但是父母卻怎麼也不願向孩子認個錯。

認爲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是收不回來的。

所以拒不認錯。

孩子內心有委屈,等不到父母的一句“對不起”,自然而然也會誤以爲是自己的問題。

久而久之,孩子便會習慣性將所有錯誤都歸結到自己身上,無法辨識好壞,只會一錯再錯。

04愛抱怨

愛抱怨是人的本能反應。

工作不順,瑣事纏身,總是忍不住想要抱怨幾句世道不公。

朋友爽約,你當着孩子的面抱怨道:以後再也不理她了;

丈夫加班晚歸,你當着孩子的面抱怨:就知道加班,家都不要了;

父母嘮叨,你當着孩子的面不耐煩:好了別說了,我都知道了。

愛抱怨的父母,極易養出同款愛抱怨的孩子。

作業寫不完,孩子習慣性抱怨老師。

與朋友鬧矛盾,孩子習慣抱怨朋友不懂自己。

與父母意見分歧,則會抱怨父母管太多。

這一切都是因爲,父母讓孩子看見,在面對不能順自己心意,令自己失望的事情時,不是採取積極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是一味的指責埋怨他人。

05愛比較

人都好面子,都不願落後於人。

尤其是爲人父母后,更不甘心自己孩子比別人的差。

所以就衍生出了“別人家的孩子”。

你看看別人學習多努力,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真不嫌丟人;誰誰誰怎樣怎樣,他都比你要強;

父母總是拿別人孩子好,來跟自己的孩子作比較,以此來拉低孩子,希望激起孩子的好勝心。

拿別人家孩子的標準來衡量自家孩子,並不見得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這樣只會使得孩子一心只專注於別人身上,跟在別人屁股後面成長,而無法做自己。

任何事都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沒有自己的想法與見解,活在別人的比較裏無法自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爲了讓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長,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爲習慣,父母就應該以身作則。

給孩子當好學習榜樣,孩子會受益終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