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最近關於秦國的電視劇《大秦賦》的熱播,對於秦國的看法被兩極分化,一部分人認爲秦國是暴秦,秦始皇是暴君,理由是秦國殺戮過重,焚書坑儒,苛捐雜稅,二世而亡,另一部分人認爲秦國不是暴秦,秦始皇也不是暴君,理由是秦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真正的大一統。

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尤其不能用今天的法律和道德去看待,應該站在兩千前那個戰亂頻生的時代來看待,就把自己想象成戰國時期的一個國民,無論你是秦人也好,楚人也罷,趙人也行,就把自己當成那個朝代的一員,然後再來考慮我們所討論的問題。

秦國這個國家與中原諸侯國相比,就是半個蠻夷,秦國真正成爲諸侯國,西周與東周的交替之際,因爲秦襄公幫助周平王東遷,有功而被封爲諸侯,周平王給了秦一個地契,代表着法律意義上,秦有了封地,然後可以建立諸侯國,而中原的齊國、晉國、燕國等諸侯國,已經建國幾百年了,這不是一個檔次上的國家。

《大秦賦》中的秦始皇

一、戰國亂局的來源

周朝是分封制,這是基本國策,即使分到最後無地可封,周仍然會分封,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手上,周王室就只有一個王宮,除此之外,啥也沒有,這是分封制的弊端,在西周分封之初,整個天下有上百個諸侯國,周王室強大的時候,可以控制諸侯國,按照自己的規章制度來辦事,有違抗命令,周王室就聯合其他諸侯國把這個不聽命令的諸侯國用武力教訓一番,前提是周王室有實力。

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周王室衰弱了,尤其是周平王東遷之後,王室的力量已經不如諸侯國,於是諸侯國開始崛起,比如春秋五霸開始出現,代替周王室行使權力,這一切靠的是什麼?就是實力,不是仁義道德,也不是普渡衆生,而是實力,在那個年代,誰有實力,誰就是天下的霸主。

周朝初期分封了上百個諸侯國,然後經過800年的發展,諸侯國越來越少,從上百個慢慢變成戰國時期的七八個諸侯國,這就是戰國七雄,其實還有一個小衛國,那麼其他的諸侯國去了哪裏?

西周分封圖

消滅的諸侯國全部被消滅了,被大的諸侯國所吞併,比如魯國、吳國、越國被楚國吞併,中山國被趙國吞併,萊國、鄣國被齊國吞併,在周王室存在的時刻,從春秋早期開始,大的諸侯國就開始不斷地擴張實力,吞併小的諸侯國,所以諸侯國逐漸減少。

吞併諸侯國靠的是什麼?國家實力與武力,用戰爭的方式兼併,那個年代的戰爭是家常便飯,想想也會明白,上百個諸侯國要發生多少戰爭,雖然同爲周天子下屬的諸侯國,可是,國家之間能夠生存下去的第一要素就是實力。

如果你生在魯國、宋國、吳國、越國這些被滅亡的諸侯國,那你就只能是亡國之人,你能譴責誰嗎?不能,只能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而戰國亂局的來源就是分封制,因爲分封制之下的諸侯國,獨立性太強,當實力強大後,而且不受宗主國控制,諸侯國的百姓只認諸侯,而不認天子,這就是領主的概念。

大秦賦片段

《大秦賦》中有一個片段,鄭國修建渠道時,要佔用渭文君的封地,他的家臣阻止施工,並且說了那句話:封土之內只認領主。他沒敢說的第二句話是:封土之內不認國君。這是嬴政之所以發怒的原因,因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爲何敢不聽國君的命令?

二、大一統的來源

在當時的形勢之下,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是不會停止的,除非整個天下只有一個諸侯國存在,或者幾個諸侯國打成相對的平衡,誰也吞併不了誰,然後一直髮展下去,但這種情況在華夏的土地上是不存在的。

因爲華夏的觀念是:大一統。這來自儒家經典《公羊傳 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周朝並不是嚴格意義的大一統,雖然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周朝,周王室想拿回齊國的土地,能做到嗎?根本做不到,後期周王室根本不能左右諸侯國的任何政策與用人,所以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華夏的仁人志士就開始討論如何才能天下太平,如何才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於是就有了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

周初有上百個諸侯國

越是在亂世,這種尋求改革與學術討論的思想越是發達,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讓社會穩定發展,但在那個一個戰亂頻繁發生的年代,只有大一統才能消除所有的戰爭和動亂,只有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才能統一整個華夏,而個國家就是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

三、大一統與百姓幸福感的關聯

說秦國是暴秦與商鞅變法有很大的關係,秦國確實殺戮太重,就拿長平之戰來說,秦國坑殺了趙國40萬人,所以白起也被罵作人屠,的確,白起這事放到今天就是頭號戰犯,但是,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兩千年前的戰國啊,你得想想白起爲什麼要坑殺40萬降卒?

如果是你,能如何做?這40萬人投降,按照正常的邏輯就是收編進秦軍,但是,秦國當時也很難,爲了打長平之戰,秦國傾盡所有,秦國也沒有多餘糧食來收留這麼多的趙人,而且收留下來是一個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因爲人數太多,就算押回去做苦力,也沒有糧食,放回去給趙國更不可能,到時候還是敵人,這40萬人放下兵器就是普通平民百姓,他們只是生錯了年代。

戰國時期只有七八個諸侯國了

這裏不是爲秦國辯解,也無需洗白,如果你是秦昭襄王估計也會做出同樣的決定,這只是特定歷史時代下的特定事件,不要用道德的標準來看待,如果你是趙人,當然會恨死了秦國,如果你是秦人,你會覺得勝利,反過來說,趙國不能保護自己百姓的安全,難道趙國就沒有責任了嗎?所以在那個年代的百姓幸福感,第一就是活着,第二就是能喫飽飯。

百姓的安全首先是國家的強大,秦國百姓相對於趙國百姓來說,肯定安全得多,沒有國家的強大,談何百姓的幸福感,連生存權都沒有,別說兩千前的戰國,就說今天的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之間的戰爭吧,弱小的亞美尼亞不能保護自己國家的百姓安全,被迫割讓領土,遷移百姓,而且在戰爭中還有殺死俘虜的事件存在,都21世紀了還有這事,有必要糾結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殺死俘虜的事嗎?

大秦賦中的秦始皇

你可以想想,在戰國晚期,哪個國家的人最安全?是趙國嗎?是楚國嗎?還是韓國、魏國、齊國或者是燕國?都是不是,秦國人最安全,因爲他最強大,所有的戰爭都是在秦國之外進行的,如果你生在戰國,你希望自己是哪個國家的人,答案不言而喻了吧!

戰國百姓沒有所謂的幸福感,他們需要的只是不再打仗,不再有繁重的兵役、徭役和賦稅,他們只想安穩地生活,而要結束這一切的基礎,就是天下一統。

秦軍被六國人稱爲虎狼之師,也是因爲秦軍殺戮過重,軍功爵位制之下,這是秦軍的唯一的選擇,也是秦國強大的原因,所以也被六國人稱爲暴秦,但是我想說的是,秦國不是暴秦,這只是特定歷史下的事件,都是戰爭,沒有說秦國的就是“暴”,而六國就不是“暴”,而作爲開創真正大一統的秦始皇就更不是暴君了,而是妥妥的明君,沒有秦的統一,哪來的漢朝的盛世,漢朝所有取得的成績,都是建立在秦朝的基礎之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