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我們在陝西省西安市發現了半坡文化遺址,這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仰韶文化的聚落遺址,距離現在大概有6000~6700年。對於研究當時的文化習俗來說,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半坡遺址中出現了很多珍貴的文物,其中爭議最多的還是一個小陶盆。

而這個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着的小陶盆,高度大概是16.5釐米,口徑大概是39.8釐米,看起來是非常普通,不過它是作爲葬具出現的。當時的人們的平均壽命很低,尤其是還沒有成年的兒童死亡率非常高,而兒童在夭折之後就會被放到陶缸裏面。上面扣的缸蓋就是這種小盆,先民們無法對抗天災人禍,所以就用這樣的方式寄託哀思,送走親人。

這個陶盆乃是細泥紅陶製成,做工精緻,這表明當時的製陶技術已經達到了非常高超的境地,而這讓人們覺得有爭議的地方就是底部的圖案,是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人面乃是圓形,頭頂上面好像有髮髻。而前額的右半部分是黑色的,左半部分則是半弧形的黑色,鼻子呈現倒T形。

眼睛則是半眯半閉,嘴巴里面似乎還有一條魚,而兩側本該是耳朵的部分,也被抽象成爲兩條魚的形象,這就是著名的人面魚紋彩陶盆。自從出土之後就被國家博物館珍藏,1995年就被認定成爲一級文物,2001年更是被列作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而圖案的含義一直爲專家們所爭議,專家們都秉承着不一樣的觀點,這些觀點竟然有30多種。

最開始提出的說法是圖騰說,這種說法很好理解,就是說圖案乃是人們的圖騰,雖然說當時已經進入農耕文明,不過漁獵和採集依然是生產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纔會刻下這樣的圖案。而且魚的繁殖能力很強,對於古人來說魚類是取之不盡的,所以對魚兒的崇拜也是說明了古人對繁衍子孫的一個希望。

不過這種說法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專家們的反對,因爲半坡遺址中還出現了很多的魚鉤,魚叉這種捕魚工具,而且陶罐上面還有捕魚的場景。反對者們覺得魚只不過是食物,不會被他們當做圖騰,更不用說是族徽了。有人覺得這個圖像其實就是去世兒童的抽象化,因爲在那個時候夭折率也非常高,而父母們爲了寄託對孩子的思念,所以就會用他的畫像製成圖案,留作紀念。不過專家們衆口不一,我們也不知道這個圖案到底有什麼含義,相信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還會一直進行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