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經歷了夏秋季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津液有所虧耗,如能在冬季適時進補,既可及時補充人體氣血津液、恢復元氣,抵禦嚴寒侵襲,培本固元,又可使來年少生病或不生病,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故民間也有 “冬令進補,來春打虎”之說。

降溫入冬了,普通人羣是否需要進補?如果需要該如何進補?快聽聽醫生怎麼說。

近些年來,隨着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肥胖等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有些患者對冬補就開始猶豫不決了,到底該不該補呢?

其實,按照中醫學理論的觀點,每個人體內的臟腑氣血、陰陽偏衰情況是不同的,因而在冬令進補時,應辨明體質的寒熱、虛實、氣血、臟腑、陰陽,按個體情況決定是否需要進補,“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如果盲目服用補藥,不但達不到調理臟腑的目的,甚至還會產生各種不良反應。

我們從是否適合進補的人羣,膏方的選擇,以及進補的時間來詳細介紹。

哪些人羣適合進補

1.“亞健康”的人羣(中青年)

如果平時沒有明確的慢性疾病,但因長期勞累、熬夜、壓力負擔過重而致身體虛弱、易感冒、體虛、怕冷、疲勞、失眠、健忘、爪甲失榮等,可通過進補膏方,補益人體元氣,充沛營血,恢復精神。

2.腎氣不足的人羣(中老年)

如果上了年紀之後,經常感覺注意力不集中、頭髮花白、視力下降、頭暈耳鳴、記憶力差、腰背痠痛、神疲乏力、夜尿頻多等,可以通過膏方補益氣血、補腎強腰、延緩衰老。

3.患有慢性病,且處於穩定期的人羣

中醫認爲,“邪氣所湊、其氣必虛”,由於膏方既有補益之力,同時輔以祛邪,有利於慢性病的調治,所以對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貧血、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腎炎、骨關節病、月經病等患者或病後體弱者,通過服用膏方可幫助鞏固療效,改善症狀,增強體質。

這三類人羣觀察舌象後,一般舌色爲偏紅,或淡紅,或淡白,或紫暗,但舌苔薄,均可服用膏方調補氣血。

哪些人羣不適宜進補

1.體質健壯人羣

對於身體強健,很少出現乏力症狀,平時不容易感冒、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的人羣,到了冬天,可以自己根據冬日特點,調節自己的飲食起居,不必強求進補。

2.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的人羣

對於感冒發熱、咳嗽痰多、急性腹痛、腹瀉等急性疾病,慢性病的急性發作期,肝功能異常,某些傳染性疾病等均應先治療原發疾病,控制病情;待病情控制或緩解後,由醫生決定是否可以使用膏方。

3.溼困脾胃之人慎用膏方

溼困脾胃之人一般舌苔厚膩,而膏方大多爲滋膩補品,一料膏方可以服用1-2月,如若服用膏方後溼困脾胃加重,脾失健運,則得不償失。

食補與藥補,到底該如何選擇

中醫根據食物中藥的性味不同,把補益分爲平補、溫補和清補等,爲使冬季進補準確達到預期效果,建議在中醫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各自的不同體質和食物的屬性進行 “辨證施補”。

進補可分爲食補與藥補兩種方法。

食補是以食物作進補之用,就一般而言,食物的氣味多較平和,而且大多數的食物已經在日常生活中被習慣使用了,大多屬平補,但也有一些性味較重的,如羊肉等。

藥補是以傳統中藥中的補益類藥作爲進補之用,一般四氣五味不易掌握,用之不當,則易造成機體陰陽失衡。

平補是針對素體平性,不寒不熱者,可適度進食各類補品,或溫熱寒涼搭配。

溫補是針對老年人或體虛者,爲保護人體陽氣,抵禦寒邪外襲,可多進食溫熱助陽之品,如當歸生薑羊肉湯、龍眼、紅參等,但應當心“虛不受補”,若老年人脾胃功能較弱,過量進食補藥會造成胃腸負擔,不易消化,適得其反。

清補是針對素體較熱或陰虛體質者,可多食鴨肉、魚肉、西洋參、楓鬥等甘寒養陰之品。

作者:鄭嵐(瑞金醫院中醫科醫生)編輯:李晨琰責任編輯:唐聞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