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生命科學技術中心科研人員在明室觀察水稻苗株長勢。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通訊員蘭婭芳 攝

12月26日

經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

5名院士現場品鑑評定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

培育的“泰優1002”

摘得全國優質稻品種金獎

該品種被認爲既能抗病穩產

還口感軟滑、飯味濃

米質可媲美泰國米型

01:54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關乎糧食安全。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種業市場,中種集團是我國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的“國家隊”。

9年前,該集團國內最大水稻研發基地——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入駐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一走進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這段話就躍然眼前。

2012年,該中心誕生了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被認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國內首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記者高勇 通訊員蘭婭芳 攝

基因分型團隊負責人張小波舉起一張看起來十分普通的玻璃薄片說:“一張芯片能容納成千上萬的水稻基因信息。通過芯片掃描篩選,可以把水稻特定性狀聚集到一個品種上,比如需要它變糯加香、抗蟲、耐高溫等,連籽粒的長寬變化,也能控制。”

據介紹,讓種子遺傳上家族“優良基因”,克服前代“自身缺陷”並不容易,培育出一顆高質量的種子,往往要花費近10年光陰。有了育種芯片後,這一過程已縮短一半,且育種更加精準、多樣、可控。

科研人員在進行水稻功能基因檢測。記者高勇 通訊員蘭婭芳 攝

該中心運營總監陳超介紹,近10年間,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年均研發投入近1億元,依託自主可控、世界領先的水稻育種芯片技術,已選育近150個優質品種,種植已覆蓋長江以南所有水稻種植區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強種子庫建設,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

就在一週前,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選育的又一批水稻新品種,自武漢出發,坐上了前往海南繁育種基地的飛機。3~5年後,這些種子或許就能端上百姓餐桌。

中國光谷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出品 | 光谷融媒體中心

來源| 長江日報記者 李佳

編輯| 黃安琪

審校| 康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