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飄香。走進翁寨村,映入眼簾的是寬闊平坦的鄉村路,一棟棟別緻的布依族庭院,村容村貌環境亮化整潔,金黃的稻穀在田裏隨風搖曳,老人們則坐在庭前的椅子上織毛衣,或是閒談,一派安樂祥和的景象。此時村裏的文化廣場卻是鑼鼓喧天、人頭攢動,熱鬧的不得了。原來是村裏正在舉辦翁寨村首屆豐收節及產業分紅大會。村民伍瑞剛捏着手裏的紅信封笑得合不攏嘴。他說:“上次我分到了4300元,這次分紅我分得了5200塊錢,能在自家門口領取分紅資金,心裏特別高興,比拋家舍業去外出打工好多了。這些都得感謝我們村支書田建芬,是在她帶領下,纔有今天的分紅。就像戲文裏唱的那樣‘誰說好女不如男,好女能頂半邊天’”。

翁寨村原來是一個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25%,兩年前,羣衆生活困難,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村“兩委”班子缺乏凝聚力、戰鬥力,是一個典型“空殼村”。自田建芬上任以來,她以黨建爲引領,團結帶領全村村民種植特色產業,村集體經濟從原來“空殼村”增至22萬元左右,人均純收入達8950元,實現72戶349人脫貧致富,2018年達到貧困村出列條件。

抓住班子建設這個“牛鼻子”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上任以來,田建芬發現,翁寨村經濟發展不好,黨支部作用沒有發揮好是重要原因,村黨支部癱瘓懶散,凝聚力不強,直接阻礙了脫貧大計。要決勝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沒有一支堅強的基層黨支部和強大黨員隊伍是肯定不行的。身爲黨支部書記的田建芬深知這一點。爲此,如何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如何調動全體黨員的積極性,如何帶動鄉親們改變落後貧窮的面貌,是田建芬想得最多的問題。她最先開始做的就是加強村黨支部建設,“三會一課”制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認真開展黨組織生活,實現了黨支部的規範化運行;通過加強村兩委幹部培訓力度,先後選派村兩委幹部13名到平壩塘約、西秀區大壩等實訓領頭雁基地考察學習,有效提高了這些村幹部的帶頭致富能力;通過從致富能手、優秀知識青年中發展黨員11名,爲翁寨村黨組織注入了新鮮血液。通過推行包組掛項制度,每名村幹部包掛一個組,每名小組長、中心黨員包掛兩到三戶,定期入戶調研熱點、難點問題,寫好“民情日記”,及時解決羣衆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有力增強了村級黨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要想脫貧攻堅贏,沒有產業定位是不行。”要想打贏脫貧攻堅戰,發展產業是最根本的方法,找準一個產業必不可少。然而現實是翁寨村當時並沒有一個像樣的產業來帶動農戶發展。通過實地走訪,田建芬瞭解到村民王法娟自2013年起一直在種植草莓,但幾年下來卻一直處於“竹籃打水”的狀態,種植草莓又的確有收益期短、見效快的特點。爲了瞭解這一問題的癥結所在,田建芬主動與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對接,請來了3名高級農藝師對村裏的土壤進行了檢測,結果各項指標均顯示這裏的土壤非常適合種植草莓,而虧損則是由缺乏必要的早培技術和田間管理造成的。這一結論讓田建芬萌生了在全村發展“草莓種植”、做優綠色農產品的想法。通過在黨支部會議上的多次討論,她的這一想法終於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配好果蔬草莓這個“金鑰匙”

“要想富,草莓發展來開路。”產業發展方向定了,可實現起來卻不是那麼輕鬆。很多村民都說“翁寨村現在生活條件差、生產力發展落後,發展產業不可能有好的前景,最多也就是小打小鬧”。面對田建芬發展草莓種植的提議,村裏普遍出現了這種不樂觀、不信任的聲音,羣衆持有等待、觀望的態度卻遲遲不予響應,畢竟喫螃蟹是需要帶頭的。爲轉變村民的守舊觀念,提高羣衆種植草莓的積極性,讓更多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參與進來,田建芬和其他班子成員一連開了3次村民大會,可結果卻總是“雷聲大、雨點小”。爲此,田建芬把村裏的黨員和村幹部組織起來分成了6個工作小組挨門挨戶做村民的思想工作。那時經常都會看到田建芬出現在院壩會、地頭會的會場,經常看到她和羣衆促膝常談,和羣衆交心談心。經過3個多星期的思想工作以後,終於有35戶村民決定開始種植草莓。就這樣,發展草莓種植的“萬里長征”總算邁出了第一步。

“要賺錢,自身本領得學強。”有了羣衆的支持還遠遠不夠,因爲村民種植草莓技術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於是田建芬想方設法地爲大家爭取技術支持和培訓。爲了制定培訓計劃、聯繫技術部門,她整天跑上跑下,忙得像個“陀螺”一樣。多次邀請市農委、農科院專家等到現場講解培訓技術,邀請村裏種植大戶致富帶頭人通過院壩會、田間裏頭會、種植現場等培訓方式,使村民們對草莓種植技術有了初步的瞭解。通過選派村支兩委幹部、致富帶頭人到山東、陝西等草莓種植示範區考察學習,使村民們對於草莓種植的先進技術和管理辦法有了更爲直觀的感受,堅定了發展信心和勇氣。

探索創新模式這個“驅動力”

“要效益,創新發展模式勢在必行。”一開始,大家種植草莓都是各自爲戰,各自種自家的,經過一年多發展,草莓是種植起來了,但是不成規模、品質不一。爲了創新生產經營方式,田建芬決定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於2016年7月成立了翁寨村果蔬種植合作社,由鎮級平臺公司提高項目資金,由村級平臺公司負責土地流轉,由散戶簽訂入股合作協議。貧困戶可以通過資金、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來入股,根據效益來進行分紅。通過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以來,規模化種植的雛形已經形成,現階段已搭建草莓種植大棚30餘個,種植面積達到了2000平方米。在此基礎上,翁寨村還相繼發展了早熟蔬菜、水果、民族土布紡織、布依蠟染等主導產業,實現了產業到戶到人。截至目前,早熟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400餘畝,金刺梨和櫻桃也分別達到了80畝和180畝產。

“要發展好,合作伙伴要找好。”產業發展起來了,但隨之而來的就是銷路問題。由於沒有固定的銷售渠道,村裏的果蔬農產品不知道怎樣賣出去。爲解決這一問題,田建芬到處奔波,跑市場、跑業務,通過聯繫超市商家,把草莓、無公害產品推銷出去。現在已和10多家超市簽訂產銷合同,每年向超市提供草莓大約爲12500餘斤,無公害蔬菜5000斤,銷售額達60多萬元。同時還通過積極推進“校農結合”與“訂單農業”學校、單位每年簽訂訂單達32萬餘元。

爲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田建芬探索新的銷售渠道,通過新興的電商平臺,把農產品掛在網上,實現網上銷售。翁寨致富帶頭人說“因爲農產品是新鮮無公害的,很多外地朋友都喜歡在網上購買,現在產品銷售到廣西、湖南等各地,每年通過網上銷售收入可觀,2017年全年共實現線上銷售量6000公斤,實現銷售收入3萬元。”

爲提高產品知名度,田建芬舉辦了“三月三”、“六月六”等布依民俗節活動和產業分紅大會,邀請各主流媒體進行大力宣傳,同時塑造了王法娟這樣市級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典型,極大提高村子和產品的知名度,吸引來更多遊客進園採摘享受樂趣促進銷售,每年通過進園採摘收入達25萬元左右。

編織利益聯結這個“連心帶”

爲了讓更多的村民共享翁寨村改革發展的成果,使產業發展的紅利真正惠及貧困戶,讓羣衆享受利益,田建芬堅持創新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戶掙薪金、分股金、享收益,不斷激發貧困羣衆內生髮展動力。

“2017年,我的4畝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後,每畝地拿到流轉資金840元。我還在合作社就地打工,一年總收入有兩萬,每年年底還有每畝地84元的分紅。以前那是叫靠天喫飯,現在這才叫種地哩。”翁寨村村民伍龍權這樣說。

在田建芬帶領下,翁寨村成立3家合作社,合作社每年都進行分紅一次。收益均按合作社的收入60%爲(土地股,勞動股,資金股)分紅股,20%爲合作社的發展股,10%爲文明股(善待老弱病殘、妯娌和睦、鄰里和睦、家庭環境衛生、助人爲樂、拾金不昧等),10%爲教育股(本社成員家中有讀高中以上學生都可以享受此股),10%作爲村委集體經濟。在合作社的收入分配中合作社發展只佔20%,75% 分給合作社成員(農戶),5%爲村集體經濟。2018年舉行一次分紅大會,發放分紅資金8萬元,涉及農戶149戶,其中貧困戶79戶。

在田建芬的不懈努力下,2017年翁寨村集體收入達22萬元,人均年收入7130元。通過產業發展已帶動貧困戶72戶349人脫貧致富。正如村民們所說的那樣,田建芬就是帶領我們脫貧致富的“領頭雁”。

來源:黃果樹旅遊區婦女聯合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我們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