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以療效說話,無論中醫、西醫都是如此,我等學習中醫的後生晚輩自然希望能讓療效說話。

歡迎大家評價醫案,分享您的中醫醫案,中醫六技、成功失敗都可,以期在閱讀體會中共同成長。

醫案

馬某,男,82歲。

【辨治經過】

初診

患者半年前因肝內佔位性病變在某醫院作肝臟腫物切除術。術後切口感染,至今不能癒合。查見右脅下斜行切口略開約6cm,深及腹腔內,每日由切口內滋流水液甚多,瘡面色暗塌陷。

診脈大而濡軟,舌胖質淡且潤。年老氣血不足,生長乏力。擬用甘溫益氣養血,氣足新肌易生也。

黃芪6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白芷6克,防風6克,荊芥6克,茅蘆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7付。

二診

傷口流水減少。自覺氣力有增。脈仍濡軟且大,舌白苔潤。

仍用養氣養血方法。

黃芪80克,當歸15克,赤白芍各10克,川芎10克,熟地黃15克,白芷6克,防風6克,荊芥6克,焦三仙各10克,水紅花子10克。7付。

三診/四診

上方續服兩週,傷口流水已止,瘡面顯著縮小,有癒合之勢。胃納甚佳,二便如常,脈象濡軟,舌紅苔白而潤。氣血生長快速,仍用前法進退。

黃芪100克,當歸15克,赤白芍各10克,川芎10克,熟地黃15克,炮姜3克,花粉10克,白芷6克,防風6克,荊芥6克,焦三仙各10克,水紅花子10克。7付。

五診

創口已完全癒合,皮色如常,按之不痛,納食甚香,夜寐安穩,二便正常。脈仍濡軟,舌紅苔白。老年氣血已衰,久病元氣受損,仍宜調補爲要。

黃芪3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熟地黃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紅花子10克,荊芥6克,防風6克,白芷6克。7付。

上方續服兩週後

腹部創口平復如常,遂停藥觀察。

【按】

手術之後切口久不癒合,當詳察其原因,不可單純以外症治之。若因感染所致者,西醫抗感染治療應當有效。本案初因感染,但經用抗菌素治療,效果欠佳,則當另求原因。若因傷口內存有異物,則必須取淨異物,否則不但不易癒合,而且一旦癒合,後必復發,化膿潰破也。若因患者元氣不足,生長無力,雖頻頻換藥,亦不能癒合,本案即屬此例。

因患者年事已高,又經手術創傷,元氣大虧,氣血不足,鼓動無力。故切口久不收斂,滋流黃水,是水谷不化精微,反爲水溼矣。其脈濡軟而大,大則爲虛,舌白且潤,是陽氣不足。故治療重用黃芪補氣,使氣足則能生血,陽旺則能生陰。初診即用60克,漸次速增至100克。李中梓嘗謂:“氣血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並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本案之治療用藥正合此法。雖用黃芪,再合以四物湯補血,荊、防、白芷疏風勝溼,運化脾陽,焦三仙等疏調三焦以助消化。此等組方,看似非治外症之方,卻有治外症之效。故患者服之月餘即獲治癒。


|醫家簡介|

趙紹琴(1918-2001),北京市人,三代御醫之後。趙氏幼承家學,後又拜師於太醫院御醫韓一齋、瞿文樓和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汪逢春,盡得三家真傳。1934年,懸壺北京。1950年,參加衛生部舉辦的中醫進修學校。1956年,到北京中醫學院任教。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原北京中醫學院)終身教授,北京中醫學院溫病教研室主任,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顧問,中國醫學基金會理事,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等,享受國務院津貼等。著有《溫病縱橫》、《文魁脈學》、《趙紹琴臨證400法》、《趙紹琴臨牀經驗集》、《趙紹琴內科學》等。

來源:摘自《趙紹琴臨證驗案精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