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9月,咸豐皇帝在英法聯軍的進攻下倉惶逃至承德避暑山莊。次年8月,病重的咸豐在彌留之際欽點6歲的載淳爲皇太子。最終,慈禧主掌了朝廷實際的大權。

1.咸豐帝的安排

1860年9月,咸豐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後,身體十分虛弱。1861年2月,咸豐宣佈將在下月迴鑾。然而,因其身體情況不斷惡化,至死未能回到北京。1861年8月21日,一病不起的咸豐帝在病榻上欽點了載淳爲皇太子。次日,咸豐帝駕崩,他的寵臣與親信怡親王、鄭親王和協辦大學士肅順草擬了一份遺詔,任命他們自己和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共八人爲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6歲的載淳。皇子載淳即位,定年號爲“祺祥”。

2.慈禧的困境

咸豐駕崩後,載淳繼位。原來的慈安皇后和載淳的母親懿貴妃順理成章地並稱爲皇太后。作爲幼主的皇太后,有權准許贊襄政務王大臣做出的決策部署。然而這一權力被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剝奪了。慈禧本人是一個野心家,在咸豐病重期間,她就曾替咸豐執筆批閱奏摺,對肅順在皇帝那裏的影響力頗爲嫉妒。咸豐駕崩後,慈禧曾設法佔有玉璽。目前的這種安排,是慈禧無法接受的,她便與肅順等人在熱河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首先,她說服慈安太后與她一同“垂簾聽政”。然後,她祕密委派太監安德海去北京打探恭親王的口風,希望與其合作。此前,恭親王一直在北京同英法聯軍交涉,同外國使節艱難周旋並簽訂《北京條約》,這才換來了英法聯軍的撤退。這一既有功勞又有苦勞的親王,在咸豐駕崩後竟被贊襄政務王大臣排擠冷落,甚至不被允許前往熱河弔喪。面對安德海的試探,恭親王欣然接受了慈禧太后的合作想法,表示願意借皇太后之力取代贊襄政務王大臣。隨後,恭親王從皇太后處獲准前來熱河拜謁梓宮。

3.完美的計劃與行動

來到熱河的恭親王與兩位太后密謀行動計劃,決定不在熱河行動,而在北京行動。因爲恭親王在北京的控制力相比贊襄政務王大臣更佔上風。恭親王計劃待咸豐皇帝的靈駕被護送回京,他立刻採取行動,並且保證外國將會支持他的行動。恭親王作爲《北京條約》的簽訂人,他的善意、機敏、言談舉止給外國使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外國列強願意相信,恭親王掌權將符合他們的在華權益

1861年9月11日,恭親王返回北京,此時,大學士周祖培以及一些在京的高級官員也對肅順擅權心懷不滿,便枚舉歷史上太后主持朝政的先例,表達希望兩位太后執掌朝綱的意願。10月26日,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不顧贊襄政務王大臣的反對,在怡親王和鄭親王的陪同下攜幼主回京。11月1日,兩宮太后抵達京城後,在恭親王的指使下,周祖培等人立即聯名上奏,籲請兩宮太后在皇帝幼年期間執掌朝政。次日,兩宮太后召恭親王和大學士等高級官員入宮,歷數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的罪行,並諭令立即將他們解職。爲了壓制怡親王和鄭親王的抗議,兩宮皇后再頒懿旨,剝奪怡親王、鄭親王和肅順的爵位,並將他們交宗人府懲處。恭親王的侍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拘拿了怡親王和鄭親王。隨後,肅順在回京途中遭到誘捕,也被打入宗人府。怡親王和鄭親王被準允自裁,肅順於11月18日被斬首,另外五位贊襄政務王大臣被解職。這種類型的鬥爭,有時候沒有對錯,只有成敗。但是對於有些人,暴露鋒芒的確會招來殺身之禍。

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大獲全勝,12月2日,他們更改了之前“祺祥”的帝號爲“同治”,有學者認爲這是取兩宮太后共同治理之意。儘管兩宮太后一道垂簾聽政並收納奏章,但是通常是西太后慈禧執行批閱、提問和決策。至此,慈禧太后走上了中國的權力巔峯,掌握中國的最高權力近半個世紀之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