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數百萬幹部被選派到農村,和當地黨員幹部一起帶領鄉親們脫貧。在採訪脫貧攻堅的過程中,記者最先接觸到的正是這些基層扶貧幹部。記者從2020年的採訪筆記中梳理出30位農村基層幹部,他們是記者下鄉調研採訪時隨機遇到的,分別來自廣東韶關市,陝西商洛市、安康市,貴州沿河縣、從江縣、榕江縣。這些基層幹部是脫貧攻堅的一線指揮者,也是積極參與者。透過他們的故事,我們也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脫貧攻堅的成效和艱辛。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數百萬幹部被選派到農村。他們衝在一線帶領鄉親們脫貧,付出了辛勞和汗水。在採訪脫貧攻堅的過程中,記者最先接觸到的正是這些基層扶貧幹部。

記憶是有選擇性的,有些場景總是難以忘記。翻看2020年記下的採訪筆記,一些基層幹部的故事又浮現在眼前。記者從採訪筆記中梳理出30位農村基層幹部,通過他們的感觸,也許我們更能理解脫貧攻堅的成效和艱辛。

這些扶貧幹部都是記者下鄉調研採訪時隨機遇到的,其中包括:基層幹部9人,他們是農村發展的領頭人;駐村幹部18人,其中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9人;還有鄉鎮幹部3人,包括一位鎮黨委書記、一位鄉長和一位鎮黨委副書記。

按地域劃分,這30位農村基層幹部有5位來自廣東韶關市,8位來自陝西商洛市和安康市,還有17位來自貴州沿河、從江和榕江這3個最後一批摘帽的貧困縣。按年齡劃分,30個幹部中有10位“60後”、3位“70後”、14位“80後”和3位“90後”。

他們都奮鬥在扶貧工作一線,時間最長的已經在鄉鎮工作10多年。這些基層幹部是脫貧攻堅的一線指揮者,也是積極參與者。他們的故事,有歌有哭,有苦有樂,有艱辛更有收穫。

驚與喜

從因農村現狀而“驚”,到爲脫貧變化而“喜”,這其中情感變動有多劇烈,扶貧幹部付出的艱辛就有多大

對於不少駐村幹部來說,從縣城走到村裏,地理距離也就幾十裏最多上百里,他們的心理距離卻要大得多。說起剛剛進村的感受,許多人都用了一個“驚”字。

貴州省沿河縣中寨鎮志強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1982年出生的石捍南從小在縣城長大,2017年被選派到志強村擔任第一書記。第一次從鎮政府到村裏時,20多里路他開車走了40多分鐘。2017年8月,志強村開始推進道路硬化改造。記者進村時,從鎮上到村裏一路都是5米多寬的柏油路,全程只要20分鐘。這幾年,村裏還完成了通組到戶道路硬化。

石捍南剛到村裏時,一半以上農戶住着竹板房。他擔任第一書記以來,全村694戶農戶中320戶的房屋得到維修,住房條件有很大改善。

山裏的人對路都有着特殊期盼。在陝西安康市漢濱區關家鎮,剛擔任副書記一年的白天講得最多的就是路。1985年出生的白天,原來是漢濱區交通局幹部。他到關家鎮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從2016年開始鎮裏修了100多公里鄉村道路。“每條路我都至少走過3遍。”白天說。

“以前是坐在辦公室裏看規劃,現在是坐在羣衆家裏談修路。最好的課堂就在普通羣衆中。”這些鄉村道路他用腳一步一步丈量過,帶記者下鄉的路上,這位年輕幹部有說不完的話。

只要付出過努力,就能體會到這種喜悅。貴州從江縣高增鄉佔裏村的石明纔是貴州西部計劃的志願者。2019年8月石明纔來到佔裏村,工作之一就是給羣衆辦夜校。每週兩次課,從找教材到備課都是他一個人完成。這位1994年出生的小夥子說,剛來時村幹部幫他召集人,催了好幾次都沒有幾個人來。現在,他只要在微信羣裏通知一下,20多個人就來上課了。他高興地說,在村裏辦夜校是自己最滿意的事情,“百姓的收穫就是我的收穫”。

從看到農村的現狀而“喫驚”,到爲鄉村脫貧變化而喜悅,這兩端的情感變動有多劇烈,扶貧幹部付出的艱辛就有多大。因爲有了付出,他們才更加體會到這份收穫的喜悅。在2020年採訪過的18位駐村幹部中,至少有10位幹部明確表示,脫貧攻堅帶給他們的成就感和喜悅,是過去難以想象的。

歌與哭

看着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他們一起欣喜,也一起流淚

淚水有時候包含的是難以言說的喜悅,也可能是一種雜糅了喜悅與艱辛的情感。記者走訪的30位扶貧一線幹部中,許多人都爲鄉村脫貧流過淚。

貴州沿河縣泉壩鎮大泉村第一書記符雲峯,2020年哭過兩次。1982年出生的他當過教師,在縣委組織部門工作過,後來擔任鎮長和鎮黨委副書記,2018年被派到深度貧困村大泉村擔任第一書記。

因在農村長大的緣故,符雲峯對於駐村幫扶很有信心。但是到了村裏,他還是體會到了沒有想過的困難。這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寂寞,每天看到的都是老人,村裏基本見不到同齡人;再一個是苦,體力和腦力都苦,基本是沒日沒夜地忙碌,時常感到身心勞累。喜歡穿白襯衫的他,駐村不久就換成了迷彩服,一穿就是兩年多。

不管村裏生活多困難,他說自己幾乎沒有哭過。第一次哭是2020年疫情剛穩定之後。當時,村裏的路要趕工期,鎮裏動員羣衆去拉水泥。符雲峯和村幹部找不到汽車,急得團團轉,他說:“我真是急得哭了,又是着急又是委屈,眼淚止不住地流。”

第二次哭是在工作隊聚餐時。當時大泉村脫貧攻堅有了新進展,大家利用休息日聚在一起。泉壩鎮18個駐村幹部邊喫飯邊聊天,談論各自的酸甜苦辣,談論脫貧摘帽的變化。“說着說着,記不得誰就哭了,我也控制不住自己哭了起來。”符雲峯說。

說起過去工作就想哭,這不是符雲峯一個人的感受。羅永康是貴州榕江縣計劃鄉加宜村的駐村幹部。加宜村與從江縣接壤,是高山頂上的一個村落,也是榕江縣最偏遠的一個鄉村。10多年前,羅永康曾經在加宜村小學教過書,對這裏非常熟悉。那時村民主要以喫酸菜爲主,村裏還不通電。

2019年他從縣委組織部門被派到村裏參與扶貧。幫助村民發展產業,和村裏人一起整治村容,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緊張,常常連週末都顧不上回家。站在村裏一個新辦的加工廠辦公室裏,羅永康給記者放了一段長達半小時的視頻,視頻記錄着他們冒着雨幫村裏人整修街道、流着汗幫村民修建房屋的忙碌身影。一幅幅畫面推進中,小村莊一點點變得生動美麗起來。播放視頻時,羅永康自始至終站在一旁,一句話也沒說。

在收起播放設備時,他說,秋天駐村工作隊開會,專門回放了這段工作視頻。“我看着看着就流淚了,好幾個人都哭了。”這淚水中包含着他們的辛勤付出,但更多的是欣慰。他說,看到村莊前後的變化,想着我們和村裏人一起勞作的艱辛,就想哭。“雖然脫貧攻堅過程中有很多辛酸經歷,但看到今天的變化,我們很高興,很欣慰。”

走出那個廠房,羅永康在路上很認真地對記者說,在村裏的這些日子,更加理解了羣衆的苦,懂得了什麼叫把百姓小事放在心上,學會了如何更好地爲羣衆服務。“不論今後做什麼工作,我都有了方向,這個方向就是爲基層百姓服務。”

一起流過汗的人,纔會一起流淚。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許許多多幹部到最貧困地區,到最偏遠的農村,和羣衆一起流汗。看着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他們一起欣喜,也一起流淚。一位基層幹部說,歌哭在一起,才理解了什麼是人民,什麼是羣衆。

難與暖

幹部下鄉駐村,帶去了政策,推動着落實,破解了困難

身處一線的扶貧幹部,對於脫貧攻堅的困難感觸最深。不同地區面臨不同的攻堅任務,遇到的困難也不相同。廣東韶關要解決零星貧困,基層幹部感到發展集體經濟、增強村集體的統籌力量是最困難的事情。而陝西安康在秦巴山區,移民搬遷任務重。他們最迫切的是破解移民小區的社會治理難題。

困難如何破解?每一個基層幹部都有一番理解。安康市漢濱區縣河鎮財梁社區是一個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整個社區200多戶、800多口人,有57戶是從外地搬來的。2011年就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餘致平現在是社區黨支部書記。從管理一個人人熟悉的村莊到管理一個不同人羣組成的社區,他說,有一段日子非常困難,“給羣衆幹活,怎麼幹都得不到認可,到處都是矛盾,當時都不想幹了”。

他沒有想到,在一次評選活動中找到了解決矛盾的辦法。鄉風文明是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2018年駐村幹部幫助村裏開展以鄉風文明爲主題的新民風教育。活動從評比開始,設立各種獎項,對羣衆進行表彰。第一次表彰會開過之後,他明顯感到幹羣關係開始發生變化。他們把表彰固定下來,一個月評一次,一個季度表彰一次,到了年底大規模表彰先進。

他說,表彰重在倡導新風尚,一次表彰100多人,幾乎每個家庭都儘量涉及。許多從來沒有上過領獎臺的人,領一次獎得到巨大鼓舞。他們接着開展了“爲財梁說好話、爲財梁帶好頭、爲財梁添光彩”的“三爲”活動。這項活動讓村裏人有了集體榮譽感,讓社區慢慢溫暖起來,也讓餘致平覺得更有幹勁了。

貫徹落實政策是脫貧攻堅的有效途徑。貴州沿河縣誌強村,貧困人口從45.7%下降到1.9%,用了3年時間。說起這個變化,石捍南感慨:“我們帶給羣衆的就是落實政策,認真地落實上級的政策。”散落在各個角落的農村,是國家治理的終端和末梢。政策執行在長長鏈條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梗阻”,都會影響政策效果和農村發展。數百萬幹部來到農村扶貧,正是帶頭去推動政策貫徹落實。

貴州省從江縣加鳩鎮是全縣最偏遠的山區鄉鎮。短短几年,這裏修通了路,發展水稻、辣椒產業,組織農民外出務工,全鄉的貧困發生率從55.6%下降到3.5%。鎮長楊盛鵬說,實現脫貧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家政策好、投入大。因爲政策好、落實力度大,羣衆對黨和政府的擁護也到了一個新高度。

脫貧攻堅的“困”在哪裏?當然有自然環境不利的因素,但也“困”在鄉村幹部沒有辦法、本領不足上。因爲“困”,所以“難”。大規模派幹部下鄉駐村,有一項重要職責是把黨和國家的政策貫徹落實到村到戶。他們帶去了政策,還推動着政策的落實,破解了發展的困難。

情與願

脫貧攻堅培養了幹部對農村農民的感情,讓他們對鄉村振興有了許多心願

脫貧攻堅培養了一大批對農村和農民有感情的基層幹部。

從機關和城裏到農村去,許多幹部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不知道如何開展工作。村幹部不放心他們,羣衆不相信他們。

貴州榕江縣八開鎮的一位幹部說,脫貧攻堅以來,年輕幹部在村裏學會了怎樣關心羣衆,如何體察民情,知道了怎樣面向老百姓學習。貴州沿河縣泉壩鎮泉塘村駐村幹部田卓從銅仁市政協機關來到村裏之後,專門準備了一個筆記本,遇到村裏的事情都記下來,儘量做到事事有回應。在村裏一年,凡是村民生病的,他聽說了都要去探望。他的體會是,以朋友和親人的心情來對待村民,很多事情就好辦了。

駐村幹部拿出真情,也收穫了農民的真情。貴州扶貧幹部開展一項喫“連心飯”活動。駐村幹部自帶米麪和菜,到幫扶貧困戶家裏去喫一頓飯。這個活動的初衷是讓幹部“檢驗”一下貧困戶的生活是否有了改善。不料,這項活動卻“喫”出很多感情來。記者到沿河縣泉壩鎮黃池村採訪時,正遇上駐村幹部李克相要去喫“連心飯”。83歲的村民張家清老人堅持讓李克相坐“主位”,他說這個幹部不僅幫助了他們家,還幫助了全村。

貴州榕江縣計劃鄉加宜村駐村幹部羅永康到巖寨自然村去喫“連心飯”,還“喫”出了一番誤會。村裏人一看幫扶幹部來喫飯,以爲他們要調走了。“飯喫完了,老百姓拉着手不讓我們走,有的人還哭了。”羅永康感慨不已。

脫貧攻堅是一項艱苦的攻堅戰。駐村幹部都經歷了不同的酸甜苦辣,也對農村和農民有了特殊的情感。說起脫貧之後的發展,說起鄉村振興,大家都有很多心願。

廣東韶關的農村幹部盼望着能有更好辦法激勵農民。南雄市油山鎮上朔村黨支部書記彭憲平說,扶貧難,扶志更難,要更好地提高農民的思想意識。仁化縣城口鎮恩村黨支部書記鄧攸發也說,扶貧最難的是做羣衆的思想工作。

人們對就業和產業發展充滿了期待。安康市漢濱區縣河鎮財梁社區黨支部書記餘致平說,後續幫扶還是要在就業上下功夫。“過去窮,老百姓是蹲在牆根曬太陽,現在不能讓他們靠着樓房曬太陽。”

貴州從江縣和沿河縣的基層幹部說,最難的是發展產業。現在,路通了,水電通了,但發展產業還缺乏人才。一位鎮黨委書記說,盼着鄉村振興能實現農村“人才迴流”。沿河縣泉壩鎮捷克村第一書記何強說,農村黨建工作要強起來,農村才能強起來。他2018年3月擔任第一書記以來,在村裏發展了兩名年輕黨員。他說,基層組織建好了,政令才能暢通,政策才能落實好。

脫貧之後如何振興,是很多貧困地區一線幹部心頭的問題。剛剛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後,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要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這讓許多幹部精神振奮。脫貧攻堅培養了青年幹部對農村和農民的感情,也讓他們對自己熟悉的農村如何發展有了許多心願。相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許多幹部的美好心願都將實現。( 魏永剛)

來源:中國經濟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