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闖紅燈、公租房違規都納入徵信?央行新規規範徵信邊界、採集原則

個人徵信像一張網,已漸漸將人們日常生活許多維度信息網羅其中。然而近年不時傳出獻血、闖紅燈等行爲都要納入徵信的消息,信用信息採集邊界也不斷引發爭議。

對於何爲信用信息、採集邊界在哪兒、信用信息該如何使用等,1月11日央行發佈的《徵信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均予以明確和規範。這也是繼2013年《徵信業管理條例》後,徵信行業即將迎來的又一重磅新規。

明確何爲信用信息,互聯網“信用畫像”等行爲被納入監管

哪些屬於信用信息?《辦法》明確,爲金融經濟活動提供服務、用於判斷個人和企業信用狀況的各類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人和企業的身份、地址、交通、通信、債務、財產、支付、消費、生產經營、履行法定義務等信息,以及基於前述信息對個人和企業信用狀況形成的分析、評價類信息,都視爲信用信息。

“凡是對信用信息進行採集、整理、保存、加工,並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動,都是徵信業務,都要納入徵信監管。”央行稱。

把信息安全和權益保護放到首位、徵信業實行持牌經營,也是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近期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強調的。該場吹風會後不久,央行開出徵信業目前爲止最大罰單,鵬元徵信被罰沒近2000萬元,其中一個違規事由即擅自從事個人徵信業務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實踐中,利用信用信息對個人或企業作出的畫像、評價等業務也界定爲徵信業務,屬於《辦法》的約束範圍。業內分析認爲,這意味着互聯網電商將客戶消費信息與客戶基本信息相結合,爲客戶進行“信用畫像”併爲其提供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的行爲,也都屬於徵信活動。

遵循“最少、必要”原則,破局跨境流動

事實上,此前市場不時傳出闖紅燈納入徵信、某地公租房違規將納入徵信、探索無償獻血納入社會徵信系統等消息,信用信息採集邊界不斷引發爭議。

針對市場上存在的“一次授權、無窮採集、無限使用”等問題,《辦法》圍繞信用信息採集、整理、保存、加工、提供和使用等環節,提出了信息採集“最少、必要”的原則、明確告知信息主體並取得同意、用於合法目的等要求,有助於保護信息主體合法權益,實現信用信息安全、合規、合理的流動。

一位接近金融監管的人士曾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明確,要警惕徵信數據採集邊界,以必要原則收集,不能隨便收,否則是對老百姓隱私的極大侵犯。對獻血等行爲納入徵信,他認爲不能用個人道德衡量徵信水平,目前這些信息對金融活動也沒有影響。

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南野也對記者表示,過度拓展無關的徵信信息,將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投入產出比不理想。同時,過度的無關的徵信信息,反而將弱化徵信系統的準確性,造成無關的誤差干擾,進而對某些人羣產生不利的徵信影響。

據瞭解,如財產信息及宗教信仰、指紋、血型、疾病等個人隱私信息,即便是持牌的徵信機構,也被限制採集或嚴格禁止採集。

此外,《辦法》對信用信息的跨境流動也做出了明確規定,對信用信息的跨境流動進行了更爲明確的規範。如徵信機構向境外提供企業信用信息查詢或與境外徵信機構合作的,應當向人民銀行省會(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機構備案。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程維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