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的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已有30餘國分佈在西域地區,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說,西域從漢武帝時期屬於漢朝管轄,並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三十六國,直至西漢王莽篡位,匈奴趁機統治西域。到了唐朝時期,唐軍消滅了回紇、突厥勢力時,西域除高昌不服統治被消滅以外,西域各國均臣服唐朝政府。唐朝曾設立安西都護府及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但安史之亂後,唐朝無力控制西域,西域各國又紛紛獨立。

尉犁又名“羅布淖爾”,源於“羅布泊”而得名,意爲“水草豐腴的湖泊”。19世紀末,瑞典探險家進入我國新疆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在新疆尉犁縣境內發現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它位於尉犁縣境內的荒漠地區,東距營盤古城47公里,東距樓蘭古城233公里,屬於孔雀河烽燧羣的一座。考古專家表示,孔雀河烽燧羣共有11座烽燧組成,沿孔雀河北岸,呈西北-東南向分佈在庫爾勒市至營盤古城之間長約150公里的範圍內。

20世紀初期,英國探險家在尉犁詳細調查了孔雀河烽燧羣,對部分烽燧繪製圖紙,並且拍攝了大量照片。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進行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至今,新疆文物部門多次對孔雀河烽燧羣進行考古調查。後來,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新疆考古文物部門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專家介紹,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修築於一處大型紅柳沙丘上,是由烽燧本體、居住房屋等建築構成的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綜合性軍事設施。

據考古隊統計,考古人員在遺址內發掘出土各類遺物1100餘件,其中包括珍貴紙文書、木瀆700多件。考古專家介紹,紙文書出土時多呈團狀,經初步釋讀,確認此烽燧遺址爲一處遊弈所駐地。文書性質主要爲唐武周至開元年間,遊弈所與下轄各烽鋪及上級管理機構之間的軍事文書,內容詳細記錄了與孔雀河沿線烽燧有關的各級軍事設施名稱。文書另見有授勳告身、賬單、私人信札、書籍冊頁、文學作品等內容。出土木牘保存完整、字跡清晰,內容主要記載烽鋪與遊弈所間計會交牌與平安火制度。

考古專家推斷,新疆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是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焉耆鎮下設軍事設施。出土的大量珍貴文書、木牘等文獻資料,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學諸多方面內容,詳細記載了孔雀河沿線的各級軍事設施名稱,填補了歷史文獻關於唐代軍鎮防禦體系記載的空白。爲了解唐代邊塞生活和軍事管理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用史料證實了唐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管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