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瞭望智庫(zhczyj)

作者:景向紅 中國中醫科學院鍼灸研究所所長 、王瑩瑩 中國中醫科學院鍼灸醫院 主任醫師

鍼灸,已成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

隨着不斷西漸,鍼灸治療在一些發達國家的普及甚至超過了中國。值得警惕的是,近年來“西方醫學鍼灸”的興起,世界鍼灸的發展正遭遇“去中國化”。

中醫鍼灸,何處去?

1

鍼灸,熱!

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發生了一場“鍼灸熱”。

1971年夏,時任《紐約時報》副社長的詹姆斯賴斯頓應中國政府邀請訪華。期間因突發急性闌尾炎,賴斯頓住進了北京協和醫院,接受了闌尾炎切除手術。術後第二天,賴斯頓出現腹部脹痛,中國醫生爲他進行鍼灸治療。

據賴斯頓回憶,當時,一位年輕的中國鍼灸師在他的右肘部和雙膝下共紮了3針,並用一種“廉價雪茄樣”的艾卷灼烤腹部,明顯減輕了腹脹。

7月26日,《紐約時報》頭版發表了賴斯頓的文章《現在,讓我告訴你們我在北京的手術》(Now, About My Operation in Peking),講述了這段經歷和鍼灸的神奇療效。

來源:紐約時報檔案館

中醫鍼灸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爲基礎、以經絡腧穴理論爲指導,運用針具與艾葉等爲主要工具和材料,通過刺入或燻灼身體特定部位以調節人體平衡狀態,從而達到保健和治療的目的。

此時,中國鍼灸學剛剛迎來一次飛躍——我國醫務工作者和科學工作者成功地創造了針刺麻醉。這是中西醫學結合的典範,掀起西方社會對中國鍼灸的極大關注。賴斯頓夫婦訪華期間,還在上海蔘觀了中國針刺麻醉手術。

《人民日報》頭版刊載《中西醫結合的光輝範例——歡呼我國創造成功針刺麻醉》一文。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網

1972年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團抵京,指名要觀摩針刺麻醉。於是,30餘名訪華團成員及記者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觀看了針刺麻醉肺葉切除手術的全過程,經報道,在美國掀起一場“鍼灸熱”。

4月,在芝加哥威斯醫院,美國醫師第一次實施了在針刺麻醉下切除扁桃體的手術。

此後,隨着民衆需求的激增,美國鍼灸業應運而生,各地開始出現鍼灸診所。到1997年,美國已經有10000人獲得了鍼灸執照,約有3000名醫生開展鍼灸療法。

海灣戰爭前後,DARPA(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高度關注應用於康復醫療及腦神經影像方面的鍼灸研究,並大力資助鍼灸治療海灣戰爭相關疾病和慢性頭痛方面的研究。

2

中華原創

鍼灸的起源可追溯到中華文明之初。

鍼灸包括針刺(砭刺)和艾灸(灸焫),均起源於舊石器時代,是我國原始社會應用的最古老的外治療法。

針刺最早爲“砭法”,古人常用砭石砭刺癰膿、砭刺放血等治病。殷商以降,隨着冶金技術的發展,金屬“九針”代替砭石成爲外治用具,一部分用於外科病症。據醫聖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黃帝創制了九針。採用艾草施灸最晚出現於先秦,主要使用艾炷燒灼灸。

戰國至秦漢時期,是中醫鍼灸形成的重要階段。扁鵲、涪翁、華佗等名醫均擅長針灸治病,中醫學最早的經典《黃帝內經》也在這時問世,大篇幅論述了鍼灸。

到了魏晉隋唐,鍼灸進入迅速發展時期。專著《鍼灸甲乙經》的問世,確立了鍼灸作爲一門獨立科學的地位。同時,政府創辦的學校式教育逐步興起,唐太醫署設置鍼灸爲獨立科目,開創了鍼灸學校教育的先河。

宋代,鍼灸盛行。鍼灸醫書在輾轉與傳抄過程中,存在對人體經絡、腧穴部位名稱的錯訛脫漏等問題。於是,朝廷任命當時在醫館任職的王惟一重新勘校整理鍼灸醫籍。經過長達3年的校勘考證,《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問世,制定了當時的腧穴國家標準,影響深遠。

同時,爲了使學習者和臨牀醫生準確掌握《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規定的腧穴定位,宋政府又命王惟一主持鑄造鍼灸銅人模型,使人體腧穴位置有了更直觀、形象、準確的實物根據。

南宋著名文學家周密在其所著典籍《齊東野語》中記載了當時針灸銅人的奇巧精密。據書中所述,鍼灸銅人體內有腑臟器官,銅人上的腧穴是有孔的,事先在其中注入水(有版本作“汞”),然後用黃蠟封住腧穴,再讓醫工找到某一腧穴並針刺進去。當時還曾將銅人隔衣針刺,如果找得準確的話,針刺入後便能自然地流出水(或汞)。

明代,鍼灸學在針刺、灸療上都有所創新和發展。出現一些集大成的鍼灸學著作,楊繼洲的《鍼灸大成》影響最大。該書自明萬曆年間刊行以來,翻刻次數多、流傳廣,不只在中國受到學術界重視,還有日、法、德等多種語言譯本。明代政府還在太醫院設鍼灸科。

到清代前中期,鍼灸學呈現“由博返約”趨勢,朝着簡單、安全方向發展,經過長期的歷史檢驗與積澱,無論是理論闡述還是臨牀診治方法,都已發展成熟。

中國古代鍼灸學發展及成就

編者整理自《中醫鍼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0年1月第1版。

3

峯迴路轉

古代,中醫鍼灸已經在亞洲廣泛傳播。明末清初時,隨着西方傳教士來華漸多,鍼灸療法在那時就被帶入了歐洲等地,從而成爲鍼灸西傳的最早開端。

然而,到了清末,鍼灸的命運急轉直下。

1822年,道光皇帝下令:“鍼灸一法,由來已久,然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醫院鍼灸一科,着永久停止。”在太醫院設鍼灸科的慣例由此改變,此後,鍼灸被排除在官方醫學體系之外。

另一層面,傳統醫學的命運與孕育它的土壤休慼相關。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後,中國從此一蹶不振。西醫東漸打破了中醫學相對封閉、獨立的發展格局,並逐漸佔據中國醫學的主流地位。甚至,出現了過度“師夷長技”而導致的“全盤自我否定”——在百年國恥之中,我們漸漸失去了對國粹的自信。

民國時,甚至有人提出廢除中醫的議案,使中醫鍼灸的生存面臨挑戰。當然,依然有計長遠者堅守陣地。以承淡安爲代表的一批有識之士,通過創辦鍼灸學社、發行鍼灸刊物、開展函授教育等,在保存發展鍼灸學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積極圖存創新中,中醫鍼灸學孕育着新生。

1949年以後,鍼灸迎來了良好的機遇,政府大力支持中醫藥的發展。1951年,衛生部鍼灸療法實驗所(中國中醫科學院鍼灸研究所前身)成立,旨在開展鍼灸的臨牀和科學研究,首任所長朱璉。此後,各地研究機構也相繼成立,鍼灸的科學研究發展迅速。同年,朱璉《新鍼灸學》出版,先後被譯爲多種語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針灸作用機理的研究,尤其在針刺鎮痛、針刺麻醉、鍼灸對內臟功能的調整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也是目前中國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的少數幾個學科之一。

1975年4月,受世界衛生組織之託,經國務院批准,通過聯合國多邊援助途徑開展鍼灸對外培訓,中國政府先後在北京、上海、南京開辦國際鍼灸班,爲世界各國培養鍼灸人才。

1987年11月22日,世界鍼灸學會聯合會在北京成立,是歷史上第一個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性學術組織,標誌着國際上對中國鍼灸學科先進水平和領導地位的肯定

4

西方學中國

美國興起的鍼灸熱潮,帶動了更多西方國家使用鍼灸。

1970年代,鍼灸在德國得到空前發展,先後成立了三十多個鍼灸學會,一些科研機構也給予鍼灸研究支持,越來越多的德國人願意接受鍼灸治療。

1985年,法國衛生部成立了鍼灸專門委員會,一些公立醫院還常把鍼灸作爲一種治療手段,患者可爲此獲取醫療保險。

從1990年開始,意大利允許地方衛生局的診所和公共醫療體系或與地方衛生局有協議的私營醫療機構開展鍼灸服務。另外,軍醫系統也逐步接受中醫,如羅馬軍醫院於2005年12 月19日正式開設了鍼灸科。

繼1993年與北京中醫藥大學聯合創辦“倫敦中醫學院”後,英國現有4所大學設中醫鍼灸本科課程。2001年開始倡導中醫鍼灸立法,2004年成立了中醫管理委員會;2008年,英國衛生部立法小組給政府提交“鍼灸、草藥、中醫”立法提案,鍼灸治療的病症有近二十種,鍼灸治療費用可報銷。

此外,鍼灸得到了瑞士、奧地利、荷蘭、丹麥、比利時、俄羅斯等多個國家的官方認可。

同時,國內外不斷重視鍼灸標準化工作,進一步加深了世界對針灸價值的共識。

從1981年開始,世界衛生組織便開始組織國際鍼灸命名標準的工作,於1984年出版了《國際鍼灸命名推薦標準》。

1997年11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舉行了關於鍼灸的聽證會,重新評估了鍼灸的價值並形成共識,相關內容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會刊》(JAMA)上。

2006年,《鍼灸經穴定位》國際標準制定,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就鍼灸中使用的361個人體穴位的取穴定位制定了國際統一標準。

2014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出版了《ISO17218:2014一次性使用無菌鍼灸針》標準,這是ISO在世界傳統醫藥領域發佈的首個國際標準。

5

它,到底有多厲害?

國內外鍼灸研究者採用嚴謹的臨牀流行病學研究方法,開展了大規模的臨牀驗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鎮痛

全球60%以上的鍼灸治療患者是和疼痛相關的疾病,在國外鍼灸診所,疼痛患者就診的比例更高。

針刺治療痛症獲得了高質量的臨牀證據。國外學者採用單病例meta分析了2008-2015年39個在西方多國開展的隨機對照鍼灸臨牀試驗的原始數據,納入患者20827例,證明了針刺治療頭,頸,肩及腰背痛等的療效均明顯優於假針刺(安慰針刺)和不針刺,且一年後隨訪鎮痛效果僅下降15%。

我國學者證明針刺作爲輔助療法可確切改善慢性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和程度,並可減輕患者的焦慮和抑鬱症狀。

鍼灸還可通過刺激體表激活人體內源性鎮痛系統,從而發揮鎮痛作用、避免耐藥和成癮。2018年10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項名爲H.R.6的法案,其旨在尋找治療疼痛的替代性藥物和療法,遏制阿片類止痛藥物在美國氾濫,該法案將鍼灸、醫療按摩等都列入待評估的替代性療法。

*調控內臟功能

鍼灸對內臟功能具有調節和治療作用,這種調節包括同節段穴位的特異性調節和異節段穴位的非特異廣泛調節,這些作用均以脊髓節段性、節段間和全身性(脊髓上)中樞的參與爲基礎。

中國學者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電針可以顯著緩解女性壓力性尿失禁,還可以促進腸運動治療難治性便祕。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會刊》(JAMA)和《美國內科年鑑》(Annual Internal Medicine)等高影響因子的知名期刊上。

鍼灸穴位可以調整相應靶器官的功能,實現了相關的轉化。比如針刺內關可顯著緩解噁心嘔吐,目前已經轉化爲可穿戴的腕帶產品。

電針可以顯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實驗研究證明了鍼灸足三里可激活迷走神經顯著促進胃、腸運動;針刺中脘穴通過激活同節段的交感神經抑制胃運動;針刺天樞穴對腸運動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調節內分泌

針刺可以顯著下調非肥胖多囊卵巢綜合徵(PCOS)患者的雄激素水平;針刺聯合生活方式干預可改善肥胖PCOS患者月經週期和排卵率,降低性激素水平,顯著改善卵母細胞的募集,提高胚胎的質量。

不過,有報告顯示針刺在提高PCOS患者活產率方面和假鍼灸效應相當,引起了行業內的廣泛關注和爭鳴。例如針刺助孕的證據質量不高,在卵泡分泌前和胚胎移植後針刺助孕,真假針刺治療無差異。針刺對於緩解女性更年期綜合徵潮熱效果也暫不明確。

針刺對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調節效應,此外鍼灸激活皮膚固有的“皮-腦軸”(與中樞相似的HPA軸)發揮局部和全身的神經內分泌調節也是近年來關注的熱點。

*調節炎症-免疫

鍼灸所引起的免疫調節作用主要表現爲鍼灸對免疫細胞、免疫分子和神經免疫的作用。膽鹼能抗炎通路是近些年來發現的以傳出性迷走神經爲基礎的抑制炎症反應的神經免疫通路。

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以內毒素血癥模型和多細菌性腹膜炎模型小鼠爲研究對象,觀察了電針的抗炎效應,證明電針“足三里”可以降低內毒素血癥模型小鼠血清中TNF,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IL-6以及INF在內的多種細胞因子。切斷坐骨神經或者迷走神經以及期初腎上腺可以阻斷電針的抗炎效應。多巴胺及其受體D1在電針調控炎症中發揮作用。

2020年,中美學者聯合發表在《神經元》(Neuron)上的研究結果,揭示了針刺體表穴位可以誘導多種軀體感覺—自主神經—靶器官反射通路,發揮對機體免疫—炎症的調節作用。

《神經元》(Neuron)雜誌網頁版面截圖

6

東西方差異在哪?

由上文分析可見,鍼灸治療疾病臨牀應用廣泛,並且對針灸的研究,也從傳統的臨牀治療實證逐漸發展到現代的實驗分析求證、並滲透到現代前沿科學領域。然而東西方臨牀研究目的完全不同。

1990年代,爲驗證鍼灸的臨牀療效,爲衛生決策和鍼灸是否納入保險提供支撐,德國聯邦醫師和健康保險公司委員會組織了大規模的針刺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

【注:隨機對照試驗(RCT)採用隨機分組、對照、盲法,維持原隨機分組分析和其他防止偏倚的措施,將可能的偏倚降至最小。因此,RCT被認爲是評估醫學干預措施的金標準。】

該試驗設立了“德國鍼灸試驗(GERAC)”和“鍼灸隨機試驗(ART)”兩組項目,對針刺治療腰痛、膝骨關節炎、偏頭痛預防和緊張型頭痛的臨牀有效性進行驗證。

這兩項研究被認爲是按照現代標準評估鍼灸治療疼痛有效性的最大規模的高質量臨牀試驗,結果發表在著名的主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英國醫學期刊》(BMJ)、《內科文獻學》(Arch Intern Med)、《內科學年鑑》(Ann Intern Med)和《Headache》上。不過,鍼灸隨機試驗研究結果中,僅2項證明了真針刺優於假針刺,6項研究結果證明假針刺有效。

而在中國,臨牀研究的目的常常是爲驗證或推廣某種新的鍼灸治療方案優於常規鍼灸治療方案(教科書方案),結果多是陽性。但是方法學質量不高,尤其是安慰鍼灸對照很難實施。尤其發表的偏倚,導致國際社會對針灸療效的質疑。

爲何國內外報告結果出現較大差距?

究其原因,由於對針灸的需求和起點不同,直接影響了國內外針刺RCT的研究目的和解讀方式。國際上關注鍼灸對某種疾病是否有效,重在驗證針刺引起的特異性療效(efficiency),國內針刺RCT多以驗證鍼灸的有效性或優效性研究爲主,屬於總體療效(effectiveness)比較研究。

應該注意到,在鍼灸學研究上,東西方存在不少差異。

一是理論基礎相差甚遠:中醫鍼灸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爲指導,以經絡、腧穴理論爲基礎。而西方針灸不言穴位和經絡,它吸收了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認爲針刺的5大作用機制分別爲:針刺的局部作用;針刺的同脊髓節段作用;針刺的跨脊髓節段作用;扳機點的作用;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作用。

二是刺激部位不同:中國鍼灸以穴位爲刺激部位,臨牀上醫生則要通過“切、按、循”在穴區尋找適宜的刺激點。西方針灸在臨牀應用上則強調刺激點或者扳機點。扳機點是指骨骼肌內可觸及的緊繃肌帶所含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壓痛點。穴位和扳機點有重疊,雖然對重疊的百分比仍有爭議,但是在對疼痛的治療中重疊率達到95%。

三是刺激的方式差別:中醫鍼灸刺激方式多樣,有毫針、火針、放血、艾灸等方法,臨牀講究手法和得氣,強調“氣至而有效”。西方針灸常採用經皮電刺激或淺針刺弱刺激,二者刺激的時間和頻次也不同。

四是治療疾病種類不同:西方針灸治療疾病以疼痛爲主,主要治療肌筋膜痛。而中醫鍼灸對疾病的治療除疼痛外,更注重對內臟功能的調節以及對全身氣血的調節,而非簡單的鎮痛。

通過這些比較,我們也更加明確中醫鍼灸目前面臨的問題。在現代語義框架下如何構建體現鍼灸理論本質特徵和發展規律,形成結構合理、層次清晰、概念明確、表述規範,能夠指導臨牀的現代鍼灸理論體系,成爲目前的重要任務,才能守住學科的根本。

7

中醫鍼灸姓“西”了?

在鍼灸向世界傳播的過程中,東西方碰撞下的現代鍼灸學,面臨着“內憂外患”的嚴峻挑戰。

在國內,各鍼灸流派、技法、特種針法不斷湧現,“內憂”傳統鍼灸理論逐漸失去其指導作用;在國外,“西方醫學鍼灸”雛形漸成,“外患”建立在現代解剖和生理基礎上的“醫學鍼灸”逐漸“異化”或“去中國化”,出現傳統鍼灸理論趨近冷落的現象。

脫胎於中醫鍼灸的西方針灸學開始反過來挑戰傳統,導致中醫鍼灸理論如經絡、穴位等受到質疑。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審視經絡穴位的功能和定義。

同時,技術與科技的發展,也在改變着傳統醫學與患者的關係。在誕生於工業文明和信息時代的西方科學影響下,對於鍼灸的基礎研究和臨牀研究,可及時通過裝備進行。

2016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提出了刺激外周神經調控機體狀態的“SPARC計劃”,即投資2.38億美元用於研發外周神經刺激的裝備。計劃公佈後,製藥企業和風投公司參與“SPARC計劃”的經費則超過20億美元,著名藥企葛蘭素史克、互聯網巨頭谷歌等公司都成立了子公司開展研發。

甚至,鍼灸治療在一些發達國家的普及超過了中國。

德國權威的民意調查機構阿倫斯巴赫研究所數據顯示,每年接受鍼灸治療的德國人已超過200萬,約61%的德國人表示,希望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疾病。美國在2002-2012年間接受鍼灸治療的患者數和註冊鍼灸師的數量分別增加了50%和100%。

然而,我國在過去的10年中,鍼灸臨牀的診治率僅增加10個百分點左右,鍼灸從業者增加不到5%。

8

重拾自信

全球化浪潮下,鍼灸已成爲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先導。與歐美相比,我國的鍼灸優勢遠未發揮出來,怎麼辦?

對中醫藥知識產權的開發與保護是很重要的一環。

2006年6月,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佈,由中國鍼灸學會和中國中醫科學院鍼灸研究所聯合申報的鍼灸項目被列爲其中之一,這爲中醫鍼灸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同一年,我國也啓動了中醫藥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以“中醫”整體內容進行申報,定名爲“中醫生命疾病認知與實踐”。

然而,由於中醫藥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哲理極爲豐富,且體系龐大、流派衆多、臨牀防治疾病的技術應用又極爲廣泛,2009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間委員會評審決議:申報的“中醫”是一個傳承羣體不明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定義不明確,會導致保護針對性不強,建議修改後重新申報。

文化遺產行業和中醫藥行業專家經過討論,決定在中醫藥這個大的領域選取一個最能體現中醫傳統文化的具體門類——中醫鍼灸進行申報。

最終歷時近4年,2010年11月16日,在肯尼亞內羅畢召開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中醫鍼灸”通過審議,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醫鍼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證書。

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11月15日確定爲“世界鍼灸日”,標誌着中國鍼灸已成爲世界鍼灸。

隨着鍼灸國際化不斷加速,在“內憂外患”挑戰下,中醫鍼灸如何獲得更好的發展?

自古以來,中醫鍼灸等外治法就佔據了中醫治療的半壁江山,傳承中醫鍼灸,對傳統文化素質的培養不可忽視。同時,如何在現代醫學背景下,實現傳統鍼灸和現代研究的互融互通,繼承傳統中醫鍼灸的精華,納入現代科學的新知?這也是鍼灸學科發展必須突破的。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關於《迎接21世紀的挑戰》報告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爲主要研究領域,應當以人類的健康作爲醫學的主要研究方向”,強調“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注重個體的“發現和發展自我健康的能力”。

當今醫學正由“疾病醫學”向“功能醫學”轉變,這意味着防治疾病關口的前移。鍼灸恰恰是通過刺激體表實現對人體功能的調節、調動人體的自愈能力、阻斷其漸變爲器質性疾病,與當下健康理念不謀而合。

【注:疾病都是始於功能紊亂,通常經過10至30年的病理過程逐漸轉爲器質性病變。】

我們相信,當鍼灸這一古老的治療方法擁抱現代科學,可以爲人類健康提供更多可能。通過中醫鍼灸這一綠色醫療手段,減少藥物濫用和副作用,將爲人類健康提出有特色的中國方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