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0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債券型工具大放異彩 中小銀行資本壓力大

進入2021年,銀行的增資行動再度密集起來。

1月20日,廣發銀行官網發佈公告稱,爲滿足業務發展和穩健經營的需要,符合監管要求,提升資本充足率,擬進行總額不超過人民幣400億元的股份增發,這一增發方案尚待財政部、銀保監會和證監會審覈。

此外,1月20日晚間,上海銀行發佈可轉債募集說明書及發行公告,啓動發行200億元的上銀轉債。上銀轉債公告也表示,本次募集資金將用於支持公司未來業務發展,並在可轉債持有人轉股後按照相關監管要求用於補充公司核心一級資本。另據瞭解,這是浦發轉債(500億元)、光大轉債(300億元)、中信轉債(400億元)外,截至目前存續發行規模第四大的銀行可轉債。

近年來,受銀行不良資產暴露、資管新規後表外資產大量回表、理財子公司、金融投資子公司、科技子公司紛紛成立等諸多因素影響,銀行資本金佔用和消耗大爲加速,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水平受到較大壓力。

在今天的國新辦發佈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透露,2020年商業銀行通過發行優先股、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工具補充資本1.34萬億元;截至2020年末,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3.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816億元;不良貸款率1.92%,較年初下降0.06個百分點;逾期90天以上貨款與不良貸款比例76%,較年初下降5.1個百分點。

尤其是中小銀行,由於資本需求驟增而資本補充渠道有限,壓力更重,監管機構也屢次發文鼓勵和支持中小銀行進行資本補充。

債券資本補充工具佔主流

銀行核心資本補充渠道主要包括IPO、可轉債、定增、配股等方式,其他一級資本的補充渠道主要包括永續債和優先股,二級資本的補充渠道主要是二級資本債。

回顧2020年商業銀行的資本補充行爲,永續債和二級資本債的發行都創出了近年新高;受限資本市場破淨以及流程和繁瑣,IPO、定增等股本型增資方式有所緩和;這一年,多年未見的銀行配股方式重出江湖;此外,專項債作爲銀行資本補充來源的創新也在年末得以落地。

固收型資本補充工具獲得快速發展,中央結算公司的債券託管數據看,商業銀行債券規模穩定增長,資本補充工具快速發展。商業銀行債券託管量爲5.86萬億元,同比增長24.82%,其中其他一級資本工具託管量創新高,達1.22萬億元,同比增長113.83%。從持有結構來看,境外機構和其他金融機構是增持最快的兩類機構,同比增長了108.61%和51.77%。

永續債和二級資本債是2020年商業銀行補充資本的最主要途徑,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雖然歷史不長,是2019年以來出現的新生渠道,但甫一問世就獲得快速發展和全面推廣,成爲商業銀行補充資本的主要途徑之一。wind數據顯示,2020年,共有54只永續債成功發行,永續債全年合計發行規模6484億,2019年全年發行規模爲5696億,發行數量僅爲16只。數量差異大的主要原因在於,2020年銀行永續債的發行主體已經從大型銀行逐步下沉至小銀行,目前存量銀行永續債中,累計有40多隻城商行和農商行作爲發行主體的債券。

二級資本債方面,wind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累計發行6113億,爲近幾年來最高,相比之下,2018年的發行規模爲4007億、2019年爲5954億。

在永續債、二級資本債這種固定收益型資本補充方式大放異彩的同時,股本型融資則進展相對緩慢,主要原因之一是,資本市場上銀行破淨對定增等外源資本補充形成一定的壓力。

具體來看,今年僅廈門銀行成功IPO,募資17.71億元。定向增發方面,有鄭州銀行南京銀行、杭州銀行、寧波銀行四家城商行完成定增發行,同時,長沙銀行和貴陽銀行發佈的定增預案獲得發審委通過,郵儲銀行也公告董事會通過定增方案,擬通過定向增發的方式募資300億元。定增作爲銀行資本補充渠道,在要求和流程上較爲嚴格和繁瑣,相比於其他途徑並不主流。

多年未見的銀行配股再度啓用。2020年江蘇銀行通過配股方式進行募資,2021年1月18日,江蘇銀行公告表示,已完成向原A股股東配售股份發行工作,本次配股募集資金總額扣除部分發行費用後餘額148億。

除此之外,2020年,專項債作爲銀行資本補充來源的新方案也獲落地。這也是政府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的又一有力舉措。7月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限額中安排一定額度,允許地方政府依法依規通過認購可轉換債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的新途徑。

12月7日,廣東省財政廳發行了首單支持中小銀行發展的專項債,發行規模爲100億元,期限爲10年,支持省內普寧農商行、揭東農商行、羅定農商行及鬱南縣農信社補充資本,入股資金分別爲 37 億元、14 億元、9 億元、40 億元。隨後山西、浙江、廣西、內蒙古也發行了支持中小銀行發展專項債,發行規模分別爲153億、50億、118億、85億元,專項債期限均爲10年。據瞭解,專項債補充資本方式包括注資、轉股協議存款等。資金償還來源則包括股利分紅、信貸資產回收所得或財產信託運營收益、股權轉讓所得等。

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壓力仍重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季末,全行業核心一級、一級、全口徑資本充足率分別爲10.47%,11.61%和14.21%,較2019年年末變動分別爲-48BP、-28BP、-23BP。

業內人士表示,中小銀行資本補充仍然面臨較大壓力,2020年發生了包商銀行二級資本債全額減計事件,更加爲中小銀行的資本補充增添難度。由於商業銀行的資本補充工具不設置贖回條款,包商事件之後亦有多家銀行明確表示不會贖回資本工具,使得市場對中小銀行資本工具的認購積極性大爲減弱,且分化明顯。

一直以來,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工具發行都受到發行門檻、投資主體等多重限制,近年來,監管層面也通過多種渠道鼓勵和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比如,央行發佈創設央行票據互換工具爲銀行發行永續債提供流動性支持的政策、放鬆優先股的發行條件、放寬保險資金投資銀行資本補充債券的條件,但實踐中仍然還存在諸多困難。

2019年銀保監會和證監會聯合發佈的文件,刪除了關於非上市銀行發行優先股應申請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開轉讓股票的要求,即股東人數累計超過200人的非上市銀行,在滿足發行條件和審慎監管要求的前提下,無須在“新三板”掛牌即可直接發行優先股。但門檻降低之後迄今也沒有小銀行發行優先股落地,而可進行CBS操作的永續債和其他資本補充債券也都受到銀行資產規模和自營投資比例的嚴格限制,大量小銀行被排除在之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