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寧夏的一張文化名片,花兒在《山海情》中多次出現,給這部劇增色不少。

第一次出現,是水花(熱依扎飾)獨自一人拉着裝了全部家當的架子車,帶着癱瘓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兒,艱難跋涉七天,從湧泉村來到移民吊莊。

羸弱的身體,和沉重的行囊形成鮮明的對比,路上要照顧殘幼,晚上要搭建帳篷,還要對抗沙塵暴,這一個片段把水花堅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走咧走咧,越走越遠咧,心裏的惆悵重下咧……”當曲調悠揚的花兒從水花氣喘吁吁的嘴裏唱出來的時候,很多觀衆表示“催淚”“哭着看完”。

苦難的生活沒有摧毀水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她懷着對新生活的憧憬,跋山涉水,狼狽的樣子絲毫掩飾不住眼中投射出來的堅定,熱依扎的演技征服了屏幕前的觀衆和網友。

第二次出現,是以麥苗爲代表的赴福建打工的女工們因爲思鄉心切,在工廠休息的時候,到海邊排遣思鄉之情時唱出來的。

語言不通、技術不熟練、地域歧視……遼闊的大海和家鄉的曲調,排解了她們種種積鬱心中的苦悶,重新煥發生活的熱情。

第三次出現更爲經典。白校長(祖峯飾)爲學校的孩子輟學打工的事操碎了心,跑斷了腿,但力不從心。回到學校的時候,班裏正在上音樂課的孩子們唱起了花兒,白校長被孩子們的歌聲感染,決定參加此前一直很抗拒的花兒大賽。

劇中唱同一首花兒的曉燕是水花的女兒,清純的臉龐和空靈的歌聲,混合教育資源求而不得的無奈,和對孩子家長罔顧孩子前途的憤懣等等情緒,交織在一起,令人五味雜陳,看哭了無數人。

書中暗表,這首多次在劇中出現的花兒名叫《眼淚花兒把心淹了》,是西部歌王王洛賓的作品。

1936年,王洛賓赴西北參加戰地服務團,途經六盤山下,由於迷戀花兒唱家五朵梅的山花兒,放棄赴歐洲深造機會,紮根西北,採集民歌。

他當年蒐集整理的大批山花兒作品多已散失,僅留下一首典型的山花兒作品《眼淚花兒把心淹了》,是三句一疊的體裁,也是中國最早用現代記譜形式完整記錄的山花兒。

下面,奉獻完整音頻,閉眼傾聽,讓淡淡憂傷的旋律縈繞耳邊,叩擊心扉。

眼淚花兒把心淹了

寧夏山花兒,起初是一種在山野地域即興而作的徒歌,是主要流傳於六盤山地區的代表性民歌體裁,其源遠流長,聞名遐邇,它的誕生爲我國的藝術百花苑增添了一朵嬌豔醉人的藝術仙葩。

寧夏是花兒之鄉,作品中帶有濃厚的回族民俗文化特徵,在繼承古隴山民歌“三句一疊”的基礎上,多以單套短歌的形式即興填詞演唱。2006年,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於種種原因,寧夏花兒一度面臨失傳的困境,廣大文藝工作者雖然多次拯救這一曲種,但效果甚微。

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能夠掌握多首曲目和風格的山花兒唱家已屬鳳毛麟角,且多已過古稀之年,自然傳承紐帶已斷裂微存,而現代化的衝擊使其鄉土文化本色特點不斷流失,山花兒的生存出現了危機。

2000年以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到各級政府議事日程上來,“回族山花兒”幾經梳理包裝,終於登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寧夏日報記者陳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