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營銀行高息攬儲 或打“擦邊球”

本報記者 彭 妍

在取消“智能存款”、壓降結構性存款、叫停“靠檔計息”創新產品以及互聯網存款外部渠道受限的多層壓力之下,對於中小銀行而言,攬儲壓力越來越大。不過,《證券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不少民營銀行推出了“分期派息”的產品來應對攬儲壓力,即將長期限存款“包裝”成按週期計息產品進行銷售。

銀行業內人士指出,這與之前被叫停的“靠檔計息”類似,屬於“換湯不換藥”,均存在負債與資產過度錯配等底層風險,未來可能會被監管層密切關注。

靠檔計息剛“退隱”

分期派息又“上線”

在“靠檔計息”產品“退隱江湖”後,民營銀行紛紛以創新產品方式來吸儲。《證券日報》記者發現多家民營銀行自營APP,用“按月付息”“分期付息”類產品作爲對靠檔計息產品的一種替代,這類存款不僅存取靈活且還能獲得高息回報。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分期派息的存款產品,即滿一個週期時就可提前支取本金和利息,同時利息按滿期年化利率結算。從產品的利率和期限來看,可實現“短期長息”,對投資者而言吸引力不小。

例如,藍海銀行在售的“週期派息”存款產品,存期5年,派息週期包括每7天、30天、90天、180天、360天派息。根據派息週期長短相關產品存款利率最低年化3.6%,最高4.7%。也就是說,存1年以內的話,年化利率最高可以達到4.7%。假設有10萬元,存1年的話,年利息能達到4765.28元。

另一家民營銀行推出的“分期派息”產品利率更高,滿7天每期派息收益率爲3.7%,滿1個月以上的每期派息收益率在4%以上,12個月的可達4.6%。值得注意的是,該行其他普通1年期定期存款產品年利率僅爲2.25%。

由於存取靈活、利率較高,中小銀行創新加推的“分期派息”存款產品也受到市民青睞。“目前傳統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最高不超4%,而‘分期派息’產品與普通定期存款相比,不僅收益高,還可提前享受本金利息帶來的收益。”張女士告訴記者。

是“金融創新”

還是打“擦邊球”?

民營銀行發力的分期派息產品看似高收益、門檻低,那麼,分期派息產品到底是否有違規之嫌?這樣的創新模式是否合規?在業內人士看來,在較高的收益背後,卻隱藏着一定的風險。

“從機構角度看,‘高息攬儲’抬升銀行負債端的成本,同時,也對機構資產端的風險定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造成與資產端期限錯配,造成流動性問題。”某銀行業內人士建議,不少中小銀行創新不斷,但一定要避免科技金融的僞創新,要做到產品的實質合規,而不是表面合規。

一位匿名的銀行業內人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分期派息年化利率與過往靠檔計息產品利率差不多,利率高達4%以上或者5%的話,那麼存在高息攬儲的嫌疑,但是不涉及違規的層面。如果有高息攬儲嫌疑的話,未來一定會受到監管管制。

小花科技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分期派息產品有擦邊球之嫌。分期派息產品目前處於監管空白,目前中小銀行的負債端並沒有顯著的出路,對於中小銀行目前的支持政策較少。從利率來看,這種“短期長息”的產品或爲中小銀行爲攬儲而實施的無奈之舉。蘇筱芮建議,對存款產品更傾向於規範而不是一刀切,在允許中小銀行部分攬儲形式的存在同時,需要做好風險管理,依照監管規定,底層資產與負債端不得過度錯配,制定擠兌相關預案。

近年來,商業銀行創新類存款產品、互聯網存款業務的監管態勢日益趨嚴。爲了商業銀行能夠規範攬儲業務提供具體思路與實踐參照。前不久,中國銀保監會公佈《商業銀行負債質量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此次《辦法》也一脈相承,將“合規經營”“風險管理”放在“金融創新”之前,對銀行在負債端開展創新業務提出了嚴格要求。

上述匿名的銀行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對於銀行負債管理的新規,本身來講,負債業務是銀行非常重要的業務,因爲中國曆來有存款利行的思想,本身來講,其實不管大型銀行還是中小銀行都應該去創新多元化的負債來源,例如同業存款、個人存款、公司存款。

他進一步表示,中小銀行在面臨當前負債來源困難的情況下,應該更多的拓寬它的負債來源,比如零售方面,在不依靠第三方的渠道之後,應該去加快建設自營渠道,同時也要加大對於同業存款和公司存款的力度,實現銀行負債來源的多元化。同時,對於期限作出一個管理,滿足銀行負債管理的要求,實現風險的分散。

在蘇筱芮看來,在數字經濟時代,傳統金融業務與新型科技業務日益交融,儘管科技助力金融業務能夠提升流程效率,但亦不能忽視底層風險,尤其是以“金融創新”爲名打擦邊球,甚至謀取監管套利的行爲需要加大處置力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