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鈞: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博士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學院副教授

我今天感到非常的榮幸,能有機會在這裏跟大家分享一下過去十多年間,我們鄉土建築的研究以及農村扶貧建設方面的一些經歷和體會。

故事的起源就源自在甘肅慶陽地區,當時我們設計捐建的一座小學校,那個小學校的項目也是我的論文的研究的題目。

在設計之初,我在當地做了很多大量的調研研究,然後特別是對一些當地可得的建造技術和材料,把它們整理出來,通過模擬、分,然後用到我們的校舍的設計當中。

後來就發現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結論,大家可以看這張圖,那麼橫軸代表這個技術帶來的這個造價的增長,那麼縱軸代表的是這個技術使得冬天室內氣溫的增長。那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越是傳統的建造技術,它越簡單,它的性價比越高。

舉個例子,我把普通的24的磚牆替換成土坯牆,那它室內的氣溫會直接上升1.5度,那麼最後,我們就集中在這些最有效的,就是利用這些最有效的傳統建造技術拿來做我們的學校設計,最後後來就建成了。

那這個傳統的技術是什麼?就是傳統的土坯技術。

再後來,我們對這個學校進行了一個現場的監測,可以看到下邊這張圖。

在夏天,周圍這些看似光鮮的這些周圍的這些小學都是磚混的,它的室內的氣溫是緊跟着室外氣溫走的,熱的時候基本上,都到30多度了。而我們的這個教室氣溫基本上都在20到25度,就像空調房一樣。那在冬天,這些磚混的這些學校室內也是緊跟着氣溫走的,最冷的時候甚至達到零下15度。而在我們的學校基本上就在5度上下,注意,這5度上下可是沒有人的情況下。

那我們要知道每個小朋友他身體散出的這個熱量相當於80瓦的燈泡,那麼40個小朋友,就是3200瓦,相當於兩個電暖氣,而整個的這個建築維護體就像一個棉被把它一包,所以冬天完全不需要燒煤。

那麼當時,我還記得我回訪的時候也問過一些小朋友,有的小朋友就跟我抱怨,說過去我們一下課,老師立馬就消失了,然後現在這老師一下課賴着不走了,暖和嘛!

後來我們也對這個造價進行了一個評估,因爲都是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所以它造價只有當地常規的磚混建築的造價的三分之二。再到後來一不留神獲了一些獎,那麼其中有一個獎很有趣,值得一提,它是英國皇家建築協會的獎,相當於英聯邦國家的建築界的奧斯卡,那年咱們中國有六個項目獲獎,我還記得當時咱們國內的新聞媒體在報這件事的時候是這麼說的:就今年享有盛譽的英國皇家建築協會獎,我們中國有六個項目獲獎。

它們是水立方、鳥巢、可控中心、歐洲投資銀行、3號航站樓等。我很能理解,我估計很多人都想,說這麼一羣高大上裏面怎麼還有一個矮窮挫,實際上只有這個矮窮挫在當時是中國人自己設計的。

那麼其實對於我們來說,真正最好的獎勵實際上來自村民自己,因爲我還記得當時這個小學的校長就給我說,說是過去教室很冷,然後學校的錢很有限,只能買一小部分煤,而大量的煤都要靠小朋友每天來上學每人帶一塊煤來,而今天很多錢都可以省下來了,然後可以給孩子們多買一些書。所以我們覺得,這纔是最讓我們最有成就感的獎勵。

那後來也有幸在住建部以及香港很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我們成立了一個無止橋慈善基金,那麼發動國內外的大學生都到農村去,然後做很多的扶貧建設活動,那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就是在汶川地震之後當時有一個當地NGO聯繫到我們,說有一個村子就在四川和雲南的交界,有一條大河把這個村子整個給隔絕開了。

然後當時我們就趕到這裏。這個河的對岸只有一個獨木橋,當時其實獨木橋,我們在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因爲大水沖走了。然後看到了對面,有一個奶奶一個媽媽,帶了幾個小女孩兒,然後在對岸走,然後走着走着,她們突然停下來了,然後開始脫自己的鞋子,脫自己的褲子。

是的,她們去送孩子們上學,而且當她們過來的時候,我看到了她們身上的水漬,尤其看到最邊上那個小朋友,我都不知道她怎麼過來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用同樣的方式趟過河,我們就想看看地震之後對面的村子到底發生了些什麼?

緊接着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個情形,這個村子大量的農房都是西南地區典型的那種人畜共居的這種夯土合院,那震後很多房子就是都倒塌了,或者是嚴重的壞損,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問當地的村民說:你們打算怎麼來重建這個房子?很多村民都說這個土的東西我們絕對不相信了,我們肯定要用磚、混凝土來蓋結實的房子。

可是大家要知道,震後所有的這些常規建材的價格上漲了至少兩三倍,這對於這些年人均收入只有1000塊錢的這些村民來說是根本消受不起的,那即便他們有錢能買這些材料,但是大河的阻隔,使得根本運不進來。那即便他們能蓋新的房子,可是這些大量的這些建築垃圾、這些廢墟要麼只能往河裏倒。產生生態危機,要麼他們就在新的農田上再蓋新的房子。

那麼最讓我們揪心的是什麼?因爲周邊一些交通好的地方政府來進行統建,用常規的方式,那麼國家給一部分的資助,他們自己也要不得不去貸款6到8萬塊錢,才能蓋一個60平米的房子,而他們原來的房子多大,200多平米,人畜共居。換句話說,震後他們的傳統的生活面臨着被割斷的危機,而同樣也讓我們發愁的一件事情就是說,因爲很多這些老的工匠現在基本上絕跡了,那麼很多一些傳統建造技術當中,實際上有很多可以有效抵禦抗震的一些核心的措施實際上被村民給忽略了,甚至是給失傳了。那村民能做到什麼,就是互相的在比誰家的房子蓋得更高更大,這不倒纔怪。

那麼有一個很重要的證據,就是我們當時是發現,有很多這些50年前甚至上百年前蓋的這些老房子,震後一點事都沒有,頂多是些小的裂痕,而絕大多數的這些倒的房子實際上都是近二三十年建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現,我們只需要對傳統建造技術,我們關鍵要把它發掘出來,只需要對它進行一些簡單的改良,它完全可以再滿足我們的抗震要求,那麼這個就構成了我們後來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技術策略。

那同時我們要在想,如何來教給村民?我們是爲了論證這些想法,我們做了大量的基礎實驗,也獲得了很多成果,然後基於這些成果,我們讓全體村民們推選出來一戶困難戶。

一對老太太老爺爺,老爺爺還是個盲人,那麼同時,我們又發動每一戶的村民出一個勞動力,我們來給工錢,要一起來幫老爺爺老奶奶蓋房子,那在整個建造過程中,我們的所有的團隊成員實際上都是博士生研究生,都是志願者,就住在這個村子裏面,然後跟村民同喫同住。

實際上我們是互爲老師的,我們一方面是請教他們挖掘他們很多傳統的辦法,另外一方面我們想着怎麼把它改良,然後再交還給他們。

比如說,像我們用引導他們在後牆開窗,然後增進通風來達到夏季降溫的效果,同時還有一些,像我們引導他們如何把人畜進行空間隔離但是功能聯繫,用起來還方便等等這些。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核心是我們對一些傳統的辦法,比如說我們把一些傳統的,用竹筋的這些,我們都在文獻上都可以看到,都能把它重新發掘出來,然後用現在的抗震理論進行優化,使得它在建築當中有一個合適的位置,那麼等等這些措施實際上都用到當地生長的這種自然材料,竹子、蘆葦這些的,然後最後使得它牆體的各種抗震性能得到極大的提升。

那還有對一些沒有倒的房子用這些很簡單的辦法給它加固。

最後很有意思一個房子加固完只有200多塊錢,甚至還不到。同時我們把這些經驗都總結下來,然後專門用畫的方式編了一本書,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村民能夠看懂,然後能學習如何來改進他們的房子。

我們給他們捐建了一個村民活動中心,然後我的小師妹就在那兒待了幾個月,然後跟村民一塊兒把它蓋成了大家看到感覺像是土樓,爲什麼?

因爲我們深刻的體會到,土在他們心目中就是貧困落後的象徵,即便他們將來有錢了,我不相信他們還會蓋這個房子,所以特意這個房子蓋的我們設計的它是弧形的。

要告訴他們,土也可以蓋成弧形的,也可以蓋得更高。

最後關於造價,就是當地周圍統建的這些磚混房屋造價很貴,因爲災後一平米基本上都達到了1500,而我們村民自己蓋的房子一平米只有150塊錢,相當於十分之一。那最便宜的一戶只有75塊錢,爲什麼?因爲這戶的戶主就是個木匠。

那最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震後他們經過重建,這個村子又回到了過去的平和和安寧,一不留神又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個獎,爲什麼要提它?因爲這些獎使得更多的人能夠重新再看待我們的傳統建造技術,然後使我們更多的我們專業人員更加堅信這條路是可以繼續往下走的。所以後來建設部也特別囑咐我們說,一定要做進一步的系統的研究。

其實說到這兒的話,我必須得要提一下,生土實際上是不經過培燒不經過化學加工,只是經過一些物理的措施,它就可以用做建造,我們叫生土材料。那麼它實際上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應用歷史最爲悠久,應用最爲廣泛的一個傳統建材。

那在過去三四十年間,實際上歐美髮達國家早都開始研究怎麼來去改良它了,然後形成了很多非常有效的一些理論和技術,那現在它其實甚至都在用在很多會所、別墅,很高大上的項目上,所以在過去的三年裏來,我們跟法國 ,還有一些國外機構一起在合作,就針對農村如何來去進一步提升傳統生土建築的這種性能,也在建設部的支持下,在很多個省做了這種示範建設項目這種農宅。

如果說這些實際上我們追求的是一個高性價比的一個低端的一個策略來說的話,我們同時其實還很重視另外一個方向,叫高端的。

比如說像這個是我們最近完工的在西安萬科有一個樓盤,我們是用這個夯土來做景觀牆。

那我們爲什麼重視這些?因爲我們想通過這些反過來告訴我們的村民,他們祖輩留下來的這些建造傳統,並不是貧困落後的象徵,我們其實一直在反思,就在中國當今,現在城鎮化不斷加速的過程中,我們的西部,尤其是些貧困的農村的建設到底應該怎麼來走?那麼當我們在抱怨說農村的一些建設亂象的時候,我們作爲科研人員,我們作爲專業人員,我們是否捫心自問,我們到底給他們提供了什麼可以選擇的東西?

那麼在今天,那麼在過去這些年間,我們要知道,我們這些村民,他實際上面臨着一系列的挑戰,而這些挑戰,他們無法靠自身來進行克服的,那在回看我們這些整個的經歷,實際上我們走過了如何來發掘傳統、改良,然後到今天把它進行革新,再進入到一個現代化的應用。

我們深刻的體會到了我們的各個地方豐富多彩的這些傳統建造技術,實際上是當地的人們在當地特定的氣侯資源條件下,歷經百年千年的不斷摸索,探索出來的一種最爲有效最爲聰明的解決辦法,儘管其中有很多的缺陷,對於今天來說,可能無法滿足我們的要求,但是它其中一定蘊涵着巨大的這種生態運用潛能,非常值得我們研究者去深入研究,去改良它,使它能獲得新的生機。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我能感覺到叫做“高科學,低技術”。

就是我們要用科學的方法,科學的這些理論去研究它,改良它,但是出來的成果一定要是低技術的,一定要是這些普通村民都能很容易學會的,那好了,我們明瞭了這個技術策略了,那麼之後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那麼關於組織方面我們其實這些年也總結了很多的原則,但是後來我們發現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什麼呢?就是關愛。

因爲我們都是城裏人,那麼我們真的希望,我們的這些志願者,我們這些專業人員能夠真正駐守在農村,實際上我們現在就是這麼做的,然後跟他們在一起同喫同住,我們用一種平視的目光來去體驗他們所體驗的,來去思考他們所思考的,來去擔憂他們所擔憂的,只有這樣,我們做出來的東西才能真正是他們需要的。

其實不管說再多,我們也是深刻的感覺到,我們其實現在所有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其實還是一個字——人。

因爲我們知道,當我們說傳統村落,還是傳統民居如何多的智慧,實際上在過去的傳統農村存在着大量的這種精英階層,像地主、鄉紳,其實都受過高等教育的,而在今天,我們的農村,實際上這個精英階層已經幾乎不存在了,很多的年輕人都想的是如何通過打工,如果通過上學,然後來逃離農村,成爲城市的精英階層,包括我自己在內,包括我在座的各位,可能很多人實際上都是從農村出來的進入城市的這些精英或者精英的後代,那麼今天我們國家對農村投入的資源各方面越來越大,可是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實際上真的很難再喚起過去傳統農村那種自我良性循環的一個發展模式,所以到底怎麼辦呢?

在今天最後,我想用我曾經寫過的一段話來和大家共勉:“有太多的無奈和困境是我們無力改變的,但是無止橋可以做到的是帶領我們這些曾逃離鄉村的精英後代,再次回到這片故土,挽起褲腿,俯下身,用心去理解和感知,用我們的所學和雙手,和故土的鄉親們一同努力和探索。”這並不是滿懷憐憫的詩語,而是回報,畢竟在城市裏的我們欠他們的太多太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