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微信這些年從熟人社交到現在的視頻號直播號,經歷了不斷的創新,除了日常的交流溝通以外,微信現在還可以滿足用戶更多需求;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微信公開課”中的三點啓發,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看完張教主2021年微信之夜發佈會,睡了一覺起來後,手動更新了微信至8.0版本,體驗了一遍產品新功能,下面我展開3點談談從張教主身上受到的啓發。

一、微信提供了內容載體

張教主這次的發佈會主要談視頻號和直播,如果一個普通用戶來看這兩個,大概會關注視頻號的內容是不是比抖音精彩?直播到處有,微信做這個有啥特別?

而產品經理張教主要告訴我們的卻是:微信的視頻號、公衆號都是一個信息的載體。

1. 怎麼理解載體呢?

我認爲更通俗點來說,可以用容器來類比;比如說,我們拿杯子裝水,杯子就是一個載體。

在沒有互聯網以前,你會寫文章,可以投稿發表到報紙,或者有機會出書,報紙和圖書是載體;現在我們把文章直接發佈到公衆號上,公衆號同樣也是一個載體。

理解了載體這個概念後,我們再看微信朋友圈、視頻號等功能,就能從產品經理的角度重新理解:

  • 朋友圈:一個讓熟人間曬出即刻想表達的圖文等信息的載體;
  • 視頻號:一個讓創作者發佈視頻,有機會觸達所有微信用戶的載體。

2. 載體對產品意味着什麼?

我們再深入談談用戶想看到有趣、有價值的內容,微信確認了通過UGC這種模式來讓其他用戶創作內容,我們爲什麼在微信上看到的是視頻號這樣一個功能產品?

早期的微信是爲了滿足熟人移動社交,這時只有人與人之間發圖文消息、語音等通訊功能;隨着用戶量劇增,用戶停留在微信上的時間逐漸增加,微信提出了: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於是,用戶可以在上面獲取更多的內容信息(通過朋友圈、公衆號功能)、也可以解決日常喫穿住行所需(通過購物、遊戲、支付、小程序功能)。

這兩年全民在刷短視頻,微信爲了滿足人們的需求,這時又推出了朋友圈發短視頻、視頻號、直播功能。

我個人對張教主說的載體有兩方面理解:

一方面是任何信息的表達、傳遞本身都需要依靠載體,比如寫成文字、錄音、拍視頻。

另一方面是這些信息要放到一個產品上,產品經理要考慮產品要如何承載?

下面我們引用用戶體驗5層要素圖,概括說明下:

微信對應這裏的功能性產品,以視頻號爲例,上面分析確定。

  • 戰略層:UGC模式。
  • 範圍層:因爲包含了內容創作者和消費者,所以既要爲創作者提供視頻創作的功能,也要爲消費者提供欣賞視頻的功能。
  • 結構層:考慮不同用戶與微信產品會如何交互?具體來說就是從哪裏進來創作視頻/看視頻),怎麼創作/看,創作/看完如何做下一步操作等。
  • 框架層:這是讓要用戶看到的頁面內容,比如視頻號放在導航欄-發現-朋友圈下面;如果你同時是一個創作者,在導航欄-我-朋友圈下面(這是你的創作入口)。
  • 表現層:這是美工最終呈現給用戶的效果。比如視頻號這個入口怎麼顯示合適?用什麼圖標好看?

原來用戶看到微信上一個視頻號,產品經理在背後要做上面一堆工作。

二、微信最核心的組成是元素

上面這句話,應該大部分有心人能get到張教主的用心。

用戶打開微信,看到整齊劃一的導航、分組,在這上面可以完成上面說的各種需求(社交、內容消費、喫穿住行)。

大家有沒想過一個問題:微信組成元素有哪些?如果元素很多,我們看到的微信又是什麼樣的?

這部分難度很大,我試着展開來說說。

微信最終會發展到什麼,我相信包括張教主也不知道。可以說用戶需要什麼,微信定位是什麼,都會影響微信這個產品的發展。

那麼我們如何從變化中去找到不變的(或者說相對穩定的)東西,這就是很重要的事?

我們從很小的一點:表情,來理解張教主說的微信的組成元素。

我們與人發消息時,常常會用到表情,大概是因爲文字承載不了我們想表達的情緒、心情;我認爲,表情就是微信上的一個元素;表情可以用在消息錄入框,也可以用在發朋友圈的錄入框,甚至在其他地方的任何錄入框都可以用到表情。

微信從7.0更新到8.0,表情這個元素有了一個大的變化:對原來的靜態圖片,增加了動態效果。而且還加了一些新的表情進來(比如炸彈、煙花),這些新增的表情動畫效果更生動、有趣。

這是表情這個元素變化的地方。隨着用戶新需求、技術發展,表情可能還會不斷推陳出新。

一旦我們看明白上面說的,表情是滿足人們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情緒、心情等需求時,就能get到技術再變化,微信的表情很可能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它的組成元素之一。

如果上面的內容能讓你明白張教主說的微信元素是什麼?我覺得這篇推文已經大有收穫。

產品經理、規劃者們要能站在更高的視角去思考面對紛繁複雜的外界需求,你要提供哪些形狀的積木,才能想蓋房子就蓋、想搭橋就搭、想建鐵路就建。

三、微信的特點:連接、簡單

發佈會末尾,張教主回到微信的本質特點,提到4個字:連接、簡單。

關於連接,大部分用戶都能體會到:微信本身是一個社交產品,所以就算做了視頻號,依然有朋友推薦這個頁籤,這也是其和抖音這類主要靠機器推薦算法的顯著區別。

我更想說的是簡單。

一個功能龐大的產品,讓用戶能多簡單地使用,背後的設計就有多難;這是用戶們不關心的事,卻是產品經理們要想破腦袋的問題。

好了上面已經介紹了用戶體驗5曾要素,這裏就不囉嗦了。

目前國內能把一個軟件每年的升級迭代,拿出來做成一場發佈會,而且還能在產品圈掀起波瀾的,可能也只有張教主了。

公衆號:豆芽悟

本文由 @追夢人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