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明確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路線圖

記者 楊毅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公佈的《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爲今後5年我國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明確了方向。《行動方案》共51條,旨在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準市場體系。

在建設高標準要素市場體系方面,《行動方案》對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作出部署。穩步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培育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成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工作的四大要點。

分析人士認爲,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是一項基礎性改革,《行動方案》的出臺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將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對於資本市場而言,《行動方案》將有助於加快構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體系,不斷提升我國資本市場吸引力、國際競爭力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在近日舉行的2021年證監會系統工作會議上,證監會對2021年資本市場重點任務進行部署,其中,多項工作與《行動方案》對資本市場重點任務的工作部署相一致。證監會的任務部署涵蓋了爲穩步推進全市場註冊制改革積極創造條件,統籌抓好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和退市改革方案落地見效,以更大力度推進投資端改革,穩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等多個方面。

推進註冊制、退市機制等關鍵制度改革

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與之相匹配的高標準市場體系作爲支撐。資本市場作爲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關鍵環節之一,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對應到資本市場,意味着資本市場要步入提質增效的發展階段,要按照高標準建設資本市場體系。在董登新看來,高標準資本市場的主要標誌包括,一是有高質量的上市公司;二是有高質量的投資者,即《行動方案》提到的培育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

董登新認爲,高質量的上市公司一方面源自新股發行制度,另一方面源自退市制度。註冊制改革提升了資本市場包容性,退市制度改革則暢通了市場優勝劣汰渠道。

《行動方案》對於這兩方面工作均提出了具體要求。在穩步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方面,《行動方案》提出,堅守科創板定位,突出“硬科技”特色,評估完善註冊制試點安排,深化以信息披露爲核心的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在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方面,明確進一步完善退市標準,簡化退市程序,暢通多元化退出渠道。嚴格實施退市制度,對觸及退市標準的堅決予以退市,對惡意規避退市標準的予以嚴厲打擊。

事實上,2021年證監會系統工作會議同樣對註冊制和退市制度改革進行了明確部署。會議提出,做好註冊制試點總結評估和改進優化,加快推進配套制度規則完善、強化中介機構責任等工作,爲穩步推進全市場註冊制改革積極創造條件。統籌抓好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和退市改革方案落地見效,嚴格退市監管,拓展重整、重組、主動退市等多元退出渠道。

培育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

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和培育機構投資者,是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資本市場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所在。《行動方案》提出要培育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分析人士認爲,監管部門近期持續推動優化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環境,機構投資者羣體正逐步壯大。

董登新表示,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需要加大機構投資者尤其是長期機構投資者的培育工作。而長期機構投資者的培育有賴於引導更多長期資金入市,讓長期資金爲機構投資者的培育提供“養分”。從長期資金來源看,董登新認爲,首先,最重要的長期資金來源是養老金,包括公共養老金和私人養老金。就資本市場而言,目前養老金的投資規模仍然偏小,未來私人養老金規模有待進一步做大。其次是公募基金中的權益類基金。再次是險資,其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最後是金融機構的資管產品。

經過多年發展,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險機構、企業年金等境內專業機構力量不斷發展壯大,長期資金“願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環境正在逐步形成。以公募基金爲例,2020年,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穩步增長,權益類基金管理規模創歷史新高。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我國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合計爲19.89萬億元,較2019年年末增長34.7%。其中,權益類公募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佔比爲32.28%,同比提高10.69個百分點,成爲規模增長最重要的推動力。

2021年證監會系統工作會議明確,要以更大力度推進投資端改革,加大權益類基金產品供給與服務創新力度,推動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政策儘快落地,優化中長期資金入市環境。

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對於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行動方案》提出了多項具體舉措,包括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積極穩妥發展普惠金融等。事實上,對於降低融資成本,資本市場也大有可爲。對於一家企業而言,獲取資金的方式主要有股權融資、債權融資、借貸融資等。資本市場發展直接融資的重點,無疑是股權融資。

中國銀行研究院認爲,股權融資是直接融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化資源配置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國創新驅動型社會發展的主要抓手。股權融資不僅能夠提升企業的融資效率、拓寬融資渠道,而且能夠分散企業財務風險。

面對疫情,2020年,A股市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募資成績單。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2020年全年,A股股票融資13568億元,較2019年融資額增幅超過四成。其中,A股共有396只新股上市,融資總額爲4699億元,創下自2011年以來IPO融資額新高,IPO數量和融資額同比分別增長95%和85%。

當前,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核心舉措。近兩年來,註冊制改革順利推進,成效顯著,各類市場主體積極支持並適應註冊制改革,市場活力不斷激發。作爲註冊制改革的“試驗田”,科創板的上市包容效應、產業集聚效應和品牌示範效應逐步顯現,目前上市公司數量超過220家,總市值超過3.4萬億元。

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一直是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使命,也是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內容。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爲,從註冊制試點取得的成績看,市場化定價、市場化發行節奏以及註冊制改革,激活了市場活力,讓參與者從中受益,這說明了資本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順應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這一大趨勢,資本支持了科技,科技推動了市場改革,投資者獲得了更多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