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健康,要不要喫有營養的食物?中醫認爲:氣化爲本,食物再有營養,若不能氣化,則無益健康

我們活着,必需喫飯。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天不喫餓得慌”。但混喫海喝、暴飲暴食並無益於健康。要想真正健康起來,還要會喫。關於如何飲食,中醫與營養學家有不同的觀點。

一、營養學家的觀點

營養學家建議:要飲食多樣。理由是,飲食多樣才能從飲食中得到更均衡的營養,人才會更健康。

所以,營養學家常教人喫雜一樣,不但要喫素,也要喫肉,如此可以保證營養。因爲人離不開營養成分,有了足夠的營養,人才會更健康。

而且,營養學家還認爲,多喫高營養的食物,比喫低營養的更好。在專家看來,在同等熱量下,要喫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含量高的。所謂營養密度低的食物,就是那些相對熱量高,而且營養素含量還低的食物。而白粥、饅頭,碳水化合物多,微量元素少,喫了會飽腹,但並沒有什麼營養價值。

這個觀點聽上去挺有道理的,事實上卻解釋不了許多生命現象。比如,有人懷孕後每天喫的很多,都快把自己喫成胖子了,營養足足的,可是爲什麼還是貧血那麼嚴重?

再比如,四十年前營養學還沒有深入人心,那時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等慢性大病極爲少見。今時,營養學被普及了,人人都關注飲食營養,人人都擔心營養不良,結果,這些慢性大病越來越高發了。這又當如何解釋呢?

又如,有營養學專家提倡早搏患者多喫水果,因爲很多水果中都含有大量的鉀離子,而低鉀很容易引起早搏。多喫點水果可以補充鉀離子,避免電解質紊亂,就不容易出現心律失常。可是,多喫水果又會導致腹瀉,且面色越來越青白,體質下降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二、中醫的觀點

中醫認爲,飲食當符合以下三個原則:

一則,飲食要順應四時規律。一定要喫本季節和本地的食物。因爲人生活於此地,稟此地之土氣,當然要喫本地自然生長的食物;人生活在這個季節,稟這個季節的氣機,當然要喫本季節自然出產的食物。這是順應四時,順之則生,逆之則病。

二則,飲食要調和五味。因爲五味各入五臟,五味不調,則五臟不調。所謂“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健康源於飲食調和。

三則,飲食以氣化爲先。氣化爲本,營養爲標。若陽氣健旺,氣化功能正常,喫什麼都健康。反之,若陽氣不足,氣化功能下降,喫大魚大肉等有營養的食物,反而會礙滯脾胃,導致越喫越瘦弱。

三、中醫的飲食觀更高明

營養學認爲,沒有營養哪有健康。從中醫來分析,營養不等於健康,氣化遠勝過營養。一個人若陽氣健旺,喫什麼都健康。關注營養不如關注氣化。

有營養學家認爲,我們應該多喫白肉,白肉指雞肉、魚肉一類的白色的肉。其理由是:白肉有着更高的蛋白質含量。從中醫來分析,食物除了有成分,更有四氣和五味,成分只是食物的形,而四氣五味纔是食物的神。關注食物的成分,不如多重視食物的氣與味。再者,脾胃主運化,脾胃運化好比喫什麼食物都更重要。

關於肥胖患者如何調節飲食?營養學的建議是:低熱量低脂肪飲食;中醫的建議是:喫溫性的,養陽的,促進氣化的食物。營養學走的是線性思維,只要攝入的脂肪太多,人就會肥胖,而不在乎人體陽氣是否能氣化;中醫的思維是多維的,中醫認爲,養陽纔是減肥的關鍵。陽氣健旺則氣化增強,痰溼水飲排出,自然不會肥胖。

現代人生活條件較以前有着明顯提高,但飲食中往往過於高油、高鹽、高糖。長期如此,很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引起血壓、血脂和血糖的失衡。怎麼辦?我的觀點是,健康大於一切。調節飲食,當學習中醫的理念。一方面,食飲有節,即使是美食,也要食之有度;另一方面,平常飲食儘量清淡,少油少鹽少糖。

就上文的問題來看,爲什麼懷孕後喫得多,營養足,卻仍然貧血?從中醫來分析,貧血屬於血虛。脾胃爲氣血生化之源,由此說,喫什麼不重要,養好脾胃纔是關鍵。今時我們重視飲食,重視補充營養,卻忽視了氣化,卻不知營養補的越多,越易耗損脾胃,反會導致氣血生化不足。

爲什麼多喫水果會導致面色變青白,且體質下降?因爲從中醫來分析,多數水果性偏寒涼,寒則傷陽。過多地喫寒涼水果,不但無益於心臟健康,甚至會損傷心陽,進而誘發心律失常。

小結:

生命是什麼?是一堆蛋白質、脂肪、水等營養成分,還是一團陽氣?現代醫學從解剖和營養的角度來論述生命,認爲生命重在形體;而中醫從氣化的角度來認識生命,認爲生命重在陽氣。

我們談飲食與健康,不但要重視成分,更要重視氣化。應該是以氣化爲本,以成分爲標。若忽棄陽氣而只重視成分,是治標不治本。

以形體爲主的,重視補充營養;以氣化爲主的,重視加強氣化。中庸的觀點是,應該把二者結合起來,生命以陽氣爲主,形體爲輔。(董洪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