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纔是真正的春秋之秦穆公篇(20)

主筆:閒樂生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病逝於公元前621年,在他長達三十九的執政期間,秦國向東三平晉亂,三定晉君,對齊桓公死後中原局勢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向西則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爲秦國日後統一天下提供了穩固的後方基地與堅實的基礎。後來秦孝公在商鞅變法前,廣發求賢令,講到秦國的光輝歷史與歷代先君時,也只提到秦穆公:“昔我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爲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爲後世開業,甚光美。”就連孔子也曾稱讚秦穆公說他“國雖小,其志度大;處雖闢,行中正。雖王可也,其霸小矣。”

然而,秦穆公一生光明,卻在死亡這件事情上犯了大錯,這使他成爲了一個大有爭議的人物,甚至大秦的未來,也因爲這件事,而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影,而且一蒙就是兩百四十多年。

原來,秦穆公死後,殉葬者竟多達177人,這老頭也太害怕寂寞了吧,死就死吧,還要這麼多人下去陪他。

當然,商周時代向來有殉葬的傳統,秦穆公這麼做也是遵從傳統,我們無法用後世的價值標準來要求他。《括地誌》記載,晉朝人發掘齊桓公的墓地,就發現裏面有人殉,而且“骸骨狼藉”。只是秦穆公這人數也太多了點,要知道同時期的東方各國已開始逐漸廢除人殉制度,偶有人殉,也不過三五人罷了(如邾莊公、晉景公、楚靈王等),最多二十來人(曾侯乙墓);就算是號稱兇殘的秦武公(秦穆公的伯父),殉葬人數也只有六十六人,秦穆公這一下子竟漲了三倍。

所以,秦穆公死後,國人對此悲痛萬分,但悲的不是秦穆公,而是這177名殉葬者。特別是其中三個最優秀的賢才,也就是貴族子車氏的奄息、仲行、針虎三兄弟,最爲令人惋惜。爲此他們還做了一首《黃鳥》之詩,曰:“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意思是說,青天呵,怎麼將這麼賢良的人給殉葬了?如果可以贖命,我們寧願出一百條命將他們換回來!好一首悲傷的《黃鳥》,真是聞者傷心,聽者流淚!而當時的君子們也紛紛對此展開了批評,說:“秦穆公還是不要名列春秋五霸了,他死後丟人民於不顧,不僅沒有留下富國強兵之策,還要把賢良大臣拉去殉葬,很多家族因此斷子絕孫,國家也因此難以富強,秦國後來積弱沒有能力東征,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看來,經此一事,秦國的人才沒了,國力衰了,名聲也臭了,而且徹底被公知們拋棄了。

寫到這裏,我不禁有個疑惑。秦穆公一生愛才如命,對百里奚、蹇叔、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等人才都愛護有加,寬容有加,爲何死後卻要如此多的賢才爲自己陪葬呢?究竟是他當真認爲死後繼續有個世界來讓他統治需要幫手,還是他兒子秦康公藉此來清除貴族勢力,爲自己掌控權力清除異己呢(注1)?又或者這些賢臣都是自願殉葬的,而非秦穆公的命令(注2)?

注1:創作於秦康公時期的《詩經 秦風 晨風》詩云:“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意思說:看不到秦穆公這樣的好國君,怎不叫我憂心忡忡;如今的君主啊,早已忘了我們!《毛詩序》 認爲這首詩就是“刺秦康公棄其賢臣”,朱謀瑋《詩故》則說得更明顯,言此詩便是“刺秦康公棄三良”。注2:後世也多有此論,比如西漢名臣匡衡認爲:“秦穆貴信,而士多從死。”又如應劭漢書注曰:“秦穆與羣臣飲酒,酒酣,公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奄息等許諾。及公薨,皆從死。”蘇軾也認爲:“昔公生不誅孟明,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徇公意,亦如齊二子從田橫。古人感一飯,尚能殺其身。”清代史學家趙翼也說:“及公薨,皆從死。則是出於三子之自殉,而非穆公之亂命矣。”

原因到底如何,我們恐怕永遠也無法知道了。我們只知道,這次殉葬,給秦國帶來了深遠的惡劣影響,使得蒸蒸日上的秦國發展遲滯甚至倒退了。

秦國本就是文化落後的國家,人才需要從東方引進。但我們說了,東方人並不喜歡殉葬這個陋習,後來的儒家,甚至對其深惡痛絕,孔子就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連陶俑殉葬也無法接受,就更別說人殉了。可秦國的人殉卻愈演愈烈,秦穆公的玄孫秦景公居然用了足足一百八十六人陪葬,簡直就是步步升級,愈演愈烈。這又是爲什麼呢?

我們前面說過,秦國是西遷的東夷嬴族的後裔(注3),而殷商與東夷人是最喜歡人殉與人牲的。殷王的墓葬中,人殉至少都在百人以上。就連蓋房子,他們都要殺人祭祀、考古人員在殷墟的一個宗廟建築之下,總共發現了六百四十多個人牲,奠基的時候先殺四個小孩埋在四角,然後置礎(注4)的時候也要加用人牲,殺了人,填土夯實;接着安門的時候還要殺人,在門檻前後左右挖方坑,各埋一到三人,皆跪僕相向,手執銅戈盾牌,陰間守門;上樑這麼重要,當然也要殺人;最後落成儀式上殺得最多,一次性要殺幾百個!

秦人繼承於這樣的文化,自然也就擺脫不了大量用殉的習慣了。這一點,在考古發掘上也得到了證實,秦景公大墓,是迄今爲止中國發掘的最大古墓,長達300米,足足有兩個國際標準籃球場大,深達24米,足足八層樓的高度,考古隊足足挖了十年才挖完!除此之外,秦公大墓也是同時代葬具級別最高的古墓,不僅擁有“黃腸題湊”(注5),還擁有西周以來最多的殉人,不信的話請看下圖,你們看,這墓裏密密麻麻布滿了殉葬箱,圍繞着墓主,這些殉葬者均是他生前身邊的有用之人,包括妾侍、大臣、奴僕、侍從。我們難以想象他們生前進入黑暗墓穴時的心情,簡直毛骨悚然。

直到公元前384年,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即位,這才徹底廢除了人殉,改用兵馬俑殉葬。而在此之前兩百四十多年,沒有一個東方士人敢去秦國當官,雖然並非每個秦君都像秦穆公、秦景公那麼變態,但制度在那兒放着,試問天下英雄,誰敢以身試法呢?好在秦獻公廢人殉,秦孝公行變法,到了秦始皇時候,秦人一統天下,才終於實現了秦穆公等歷代先君夢寐以求的理想。

我們說了,秦人本與東夷同源,他們的故鄉是曲阜,也就是是東夷與嬴姓的祖源聖地“少昊之虛”,商周之際,秦人的祖先支邊戍邊去了大西北,魯國人則入駐曲阜,來了一次歷史大換位。結果八百年後,秦滅六國,秦始皇東巡到了魯地,等於重新踏上了故土,大風起兮雲飛揚,這真可算是一次歷史性的大回歸。

注3:“贏”可能是“夷”字的轉音,而“夷”最早見於金文,由大+弓兩部分組成,意思是帶弓箭的人,而“人”在膠東話中讀yìn。注4:在夯實的地基上放柱礎石,起到加固柱子和防止腐爛的作用。注5:此乃帝王一級使用的槨室,等級最高。即槨室爲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結構。再加上這遠超周天子的喪葬規模,以及我們第一章提到的祭天規格,以及在寶雞附近出土的一套公元前7世紀初的秦鍾銘文(文中使用了只限於周王的語詞),看來秦人對於天下的覬覦,是貫穿整個東周時代的,何止“奮六世之餘烈”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