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央行信貸結構優化座談會釋放重要信號:推動綠色金融進入實際部署階段

明確了金融行業在綠色低碳發展中的重要職責,將推動金融領域的信貸資源、政策資源、監管資源、機構資源和產品資源等不斷偏向綠色可持續產業。

近日,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全國24家主要銀行信貸結構優化調整座談會。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政策性和開發性銀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等主要負責人蔘加了此次會議。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實體經濟恢復尚不牢固,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信貸結構仍需調整優化。座談會透露了下一階段金融系統傳導貨幣政策要把握“穩”“進”“改”的信號。

具體來看,包括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實體經濟合理讓利;加大對碳減排投融資活動的支持;加大對科技創新、製造業的支持;在管控好風險的同時,優化內部考覈和激勵措施,因地制宜增加經濟困難省份信貸投放,支持區域協調發展。

投融資風險配置轉向

把握“進”字的第一個含義就是引導信貸資源向綠色低碳產業傾斜。會議指出,圍繞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戰略目標,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引導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加大對碳減排投融資活動的支持,撬動更多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產業傾斜。商業銀行要嚴格執行綠色金融標準,創新產業和服務,強化信息披露,及時調整信貸資源配置。

近期,央行行長易綱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圓桌會上表示,一方面,實現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資,要以市場化的方式,引導金融體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資支持。另一方面,氣候變化會影響金融穩定和貨幣政策,需要及時評估、應對。圍繞這兩個方面的要求,央行已經把綠色金融確定爲今年和“十四五”時期的一項重點工作。

爲此,易綱重點提及了五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強化信息報告和披露、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納入氣候變化因素、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應對氣候挑戰、深化國際合作。值得關注的是,這也是央行2021年工作會議上部署的重點工作之一,即落實碳達峯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劉錦濤向記者表示,座談會以“信貸結構優化調整”爲主題,意味着在“碳中和”發展進程之中,有利於全球氣候治理的綠色產業纔是長期內具備優勢和前景的領域,直接影響了投融資活動的風險配置。同時,明確了金融行業在綠色低碳發展中的重要職責,將推動金融領域的信貸資源、政策資源、監管資源、機構資源和產品資源等不斷偏向綠色可持續產業。

人大重陽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綠色信貸餘額規模超11萬億,居世界首位。與此同時,國有銀行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努力用金融發展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如,中國工商銀行截至2020年末綠色貸款餘額已達1.8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200億;農業銀行不斷完善綠色信貸政策和指標體系、建立綠色信貸考覈評價機制,並在綠色信貸餘額超過1萬億的規模下保持了0.3%左右的極低貸款不良率;中國銀行在境外成功發行多個幣種的氣候債券以及綠色債券。

劉錦濤認爲,商業銀行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支持碳減排投融資活動:第一,我國綠色信貸不良率顯著低於全行業平均水平,商業銀行在信貸審批方面,可優先考慮具備環境效益的低碳可持續項目,對開展綠色產業的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第二,商業銀行可積極開發氣候投融資工具,從利率、期限等方面開展產品創新,對可再生能源、生態保護、資源循環利用等項目分別提供特色融資支持。第三,商業銀行需重視“碳中和”背景下的氣候環境風險管理,開展以氣候風險爲主要考慮因素的壓力測試,運用各類氣候衍生品及綠色保險等金融工具來防範和規避全球氣候環境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提高金融體系的氣候風險防禦力。

增加經濟困難省份信貸投放

把握“進”字的第二個含義是,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製造業的支持,提高製造業貸款比重,增加高新技術製造業信貸投放。科技自立自強已經成爲國家發展的戰略,但由於科技創新企業普遍具有輕資產、高風險、高成長等特點,在融資過程中面臨知識產權評估難、質押難、處置難等突出問題,未得到金融信貸的有效支持,制約了一些科技企業的發展。因此,央行工作會議部署2021年重點工作時,在“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的基礎上增加了對科技創新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

關於“穩”字。座談會表示,總量上要“穩字當頭”,保持貸款平穩增長、合理適度,把握好節奏。保持小微企業信貸支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加強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建設,實現普惠小微貸款繼續“量增、價降、面擴”。推動金融系統繼續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爲保持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減,確保小微企業融資更便利、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3月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決定將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貸款支持計劃(以下簡稱“兩項直達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延至今年底。

值得關注的是,把握“改”字的內容中出現了新內容。座談會指出,“改善經營理念,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強化對企業實質信用風險判斷。在管控好風險的同時,優化內部考覈和激勵措施,因地制宜增加經濟困難省份信貸投放,支持區域協調發展。”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認爲,“這釋放了兩個信號:一是政策穩字當頭、精準有效。明確了金融機構繼續支持實體經濟復甦,尤其是重點支持經濟薄弱環節與困難地區支持。二是強化金融機構內部治理,提升銀行經營能力。”

他進一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通過加大對經濟困難省份的信貸資源支持,能夠激發微觀企業投資經營活力,創造就業崗位,增加居民收入。同時,也能帶動外部投資流入這些省份,促進困難省份經濟內外循環聯動。不過,這項政策推廣起來可能存在一定難度,需要一些監管考覈輔助指標,也可以適度提升區域不良容忍度。

招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表示,“可能會對中西部地區的地方銀行在信貸額度上面適當地有所寬鬆。全國性銀行在信貸投放分佈上向經濟困難省份適當傾斜,難度略大。對於銀行來說,更有動力在經濟好的東部地區投放信貸。對於經濟困難省份考慮更多的可能是社會責任,或者是配套一些激勵性的政策。”

(作者:邊萬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