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辦好東陽中學的芻見 

——2018.5.8在東中座談會上的發言

吳立梅

我不是東中的校友,但在1982年寒假的時候,宣傳部曾經要將我調到東中,那時教師的調動歸宣傳部管。我因爲在二中待慣了,不願意到陌生的學校,因此拒絕了。這樣說來,和東中有緣無分,或者說有份無緣。但我們這個宗族,確是和東中存在相當緊密的聯繫,東中創立的倡導者、時任東陽城區教育自治會會長的吳允讓是我們族裏的頭面人物,抗戰勝利後,我們的大宗祠——吳祠堂曾經是東陽中學的校舍。

東中是東陽教育的旗幟、標尺、窗口和品牌。一直受到社會關注,這是必然的。繼續辦好東中,提升它的品位,使之成爲國內一流名校,既是東陽教育的需要,也是東陽人民的需要。我在2012年東中建校一百週年之際,曾給徐建華書記寫了一封信,提出辦好東中的四點建議。

       一、東中應提升學校的人文品位。

二、東中應着眼於自己培養優秀教師。

三、東中應成爲東陽教育教學改革的榜樣。

四、東中應成爲實行教育公平的垂範者。

目前形勢下,如何辦好東中,必須加強自身建設,練好內功。

首先是繼承和弘揚東中的優良傳統和校風。傳統和校風既是無形的,也是有形的。它當然存在於課堂之上,但更多的存在於寢室中、廁所裏、操場上,課堂之外的言談舉止、文化氛圍最能影響學生的成長。

其次是摒棄掐尖教育。現在有個怪現象,以考上清華、北大的人數來衡量東中。這甚至影響到市長的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有這麼一句:“推動東陽中學優質特色發展,着力解決尖子生培養能力不足問題。”教育已進入大衆化的時代,眼睛卻盯着爲數寥寥的尖子生,實在是匪夷所思。清華、北大合起來每年在浙江招生只有300多人,平均到每個縣市,只有三四人,爲了不到兩位數的那幾個人去“着力”,於情於理都講不過去。而且清、北兩校,是留學英美的預備學校,多數人黃鶴一去不復返,爲資本主義打工。另外,我們都知道有個“第10名現象”,最有出息的學生是班內第10名左右的學生,既然如此,爲什麼要去掐前幾名的“尖”呢?我在二中30年,其間二中考上清華的有2人,考上北大的有10多人,我也教到過其中的幾位,據我瞭解,清北兩校出來的校友尚無資格進入著名校友的行列。細數一下,東中有幾個知名校友是畢業於這兩所學校的?2009年所編東中校史所列14位東中著名校友,只有王伏雄和李正武畢業於清華大學,北大畢業的沒有,其餘86%都不是畢業於清北兩校。

東中應該走自己的路,不能被社會輿論和不良的評價標準綁架。何況,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並不關注東中有幾人上了清華北大,即使關注了,也僅僅作爲閒談的話題而已,不會放在心上。

再次,辦好東中,要着眼於“人”。這人,無非是校長、教師和學生。這是老話題,名校離不開名校長、名教師和優質的生源。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其教育思想、人格魅力和管理水平決定了一所學校的發展。可以這樣說,看一所學校的品位、檔次、風格和內涵,觀察它的校長就可以了。東中的校長應該是教育家和思想家,而不是人民公社化時期的生產隊長。新中國成立將近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東中的校長能夠光榮地離開這個職位的不多。

在我瞭解和接觸過的校長中,杜新陽校長是非常優秀和稱職的校長,他的道德操守、人文情懷和管理能力,應該是出類拔萃的。這不是恭維之語,而是我出自內心的評價。相信在杜校長的帶領下,東中必然會新開新的光輝的篇章。

何謂名師?真正的名師,和職位、職稱、榮譽、頭銜等並無必然聯繫,真正的名師植根於他的人格魅力和學識才華,只存在於他的著述、社會聲望、學生口碑和人們的記憶中。簡言之,就是社會公認、同行佩服、學生敬仰,離開後或百年後後人懷念,如葉光球。

我們希望東中的校長和教師具有名師風範,望之可敬,即之可親,氣度雍容,謙和儒雅。希望東中出現較多的學者、宿儒、大家和大師。希望東中出現沈家楷那樣文理兼通、關注地方人文的接地氣的名師。

關於生源,東陽有84萬人口,生源基礎相對於浙江大部分縣市,還是不錯的。羅森培爾期待效應告訴我們,鼓勵學生,培養他們的自信,我們的期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他們的未來。現在的教育往往玩弄新概念新名詞,時不時冒出新口號。我特別反感似是而非的絕對化的“一切爲了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這樣的口號。教育的目標萬變不離其宗,就是德才兼備、品學兼優,正直、愛國、有爲是最基本的培養目標。學校的一切行爲都是爲了讓學生在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科學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等方面不斷完善和提高,而學校教育教學的所有過程都在潛移默化着學生,對學生人格的完善和以後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最後祝願東中回顧、總結、繼承、發揚東中百年辦學形成的優良傳統、優良校風和學風,遠離浮躁,腳踏實地,爲教育之鄉書寫新的篇章。

          2018.5.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