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火槍的發明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和歷史走向?爲什麼工業革命獨獨發生於英國?我們總是過分強調精神與觀念的偉大,卻常常忽視技術對人類這一物種根本性的塑造能力。技術,從來都是啓蒙人類的第一力量。

我們今天已經進入一個技術型社會,所有人都默認技術可以改變世界,默認技術有強大的力量,可以帶來更好的未來。縱觀幾千年歷史長河,我們如何與技術的力量共存? 本期問吧邀請華東師範大學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笑宇 ,一起聊聊技術如何影響人類文明。

技術改變世界的路徑是混沌的

張笑宇:首先,技術有自己的進化路徑,不同類型的技術所能產生的重大影響不同,而其進步是具有相當的隨機性。比如火藥的發明者最早是研究煉丹的道士,偉哥最初是因爲要治療心臟病發明的,這種技術沿什麼路徑升級就很難預測。

其次,科學家在實驗室裏的偉大發明,有99%都通不過一個漏斗,這個漏斗叫做商業化(或產業化)。因爲再好的技術、再正確的方向,沒有人用或者沒有普及條件,也無法觸發對現實的碾壓,或打破範式。比如戰勝李世石的AI算法在上世紀90年代就出現了,但是當時硬件算力無法支撐,所以無法實現;再比如電動汽車在一百年前就出現了,但當時內燃機發明後,由於石油的應用更便捷,電動車很快銷聲匿跡,直到上世紀開始全球對碳排放產生擔憂後,電動車才重新引發重視;再比如,最早產生蒸汽機車設想的人叫屈尼奧,他是一個法國軍官,他想把蒸汽機裝在車上牽引大炮,但最終失敗。法軍也沒有持續投錢給他做研發,他的設想最終夭折。而在海峽的另一面,英國有比較好的商業生態,因爲當時的煤礦企業很多,所以有大量民間資本願意投入研發改進蒸汽機。像史蒂芬森這樣的人出現,最終積累到一個點,最終推動了蒸汽機車和鐵路的出現。

最後,一旦有這種技術出現,它又會通過一個反向漏斗來影響我們的社會,也就是隻改變一個小細節,就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鐵路發明後直接影響了普魯士戰勝法國,統一德國的進程,進而改變了整個人類文明的走向。我把這歸結爲“雙漏斗結構”:科技發明經過漏斗的檢驗,再放大影響,改變社會。

至於其中的規律怎樣,因爲有太多不確定因素,我認爲無法提煉出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型。我們能做到的,一是同時站在“技術”與“文明”這兩條河流上,觀察兩條河牀之間的壁壘比較矮、比較薄的地方,審視需求和突破可能出現在什麼地方;二是爲技術的研發和商業化創造更好的條件,例如提供充足的研究經費、鼓勵自由原創研究、營造開放的商業環境、改善社會公平來增加勞動力成本等等,這樣兩條河流衝破河牀、交匯共振、打破範式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張笑宇:三個名額實在太少,我自己把不同等級足以“影響人類的發明”分成了幾檔。第一檔是分化物種、造就文化的發明。也就是把人類這個物種與猿人區分開來、把智人與原始人類區分開來,並最終把人類帶入文化階段的發明。處在這個檔次的發明有石器、火、農業和動物馴化;第二檔是令人類從文化進入文明的發明。處在這個檔次的發明有車輪和文字;第三檔是造就現代世界的發明。處在這個檔次的發明有火藥、蒸汽機、電力和化肥。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分類和評選標準。任何人也可以提出他自己的標準和評選內容,只要言之成理,沒有什麼不好。

張笑宇:我認爲人類是一種有着無限潛力的物種,人類文明總是在回應各種挑戰中進步的。當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舊的人類文明成果造成了挑戰,比如社交媒體的發展、虛假新聞和信息繭房衝擊了西方普選制,推動了特朗普當選和英國脫歐等一系列重大事項,但是人類依然有可能發展出特定的制度和辦法,改進舊的制度,克服這些不利影響。所以我並不認爲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超越了人類文明的承受能力。

達聞西七號:如何從身邊出發,去感受技術的強大力量?

張笑宇:其實我個人感覺,在過去的十年裏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非常明確地感受到了技術的力量。泛泛地說,智能手機、移動支付、社交平臺,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形態。功利點說,我生活的城市深圳,經常能聽到各路海歸博士創業成功,團隊實現財富自由的故事。就算不講上市這類大事情,單講身邊的小趨勢,這幾年能夠抓住技術風口去選擇職業發展走向的,也在同業競爭者中屬於過得不錯的,比如小程序起來的時候去做小程序開發或者利用小程序服務商家的平臺;比如短視頻起來的時候關注直播和MCN;比如政府強調新基建的時候已經在智能建築領域沉澱下來的技術人才;再比如當下比較熱門的芯片,很多從事人工智能芯片研究的博士和技術人員正在獲得資本的青睞。

要說警示,其實最值得講的反而恰恰是老百姓都知道的:好好讀書,掌握前沿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在今天這個技術競爭越來越重要的年代,絕對是個人發展道路最正確、性價比最高的選擇。新技術的使命就是顛覆舊形態、舊世界。我認識的很多在十年前屬於行業內領先的傳統企業或者精英人才,最近十年都被技術進步洗了一輪。誰不能快速擁抱新浪潮,終將被淘汰。當然,擁抱新浪潮,不等於追風口、追概念,而是在對已有行業的生態和商業模式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利用新技術工具,做好更好的賦能。技術不是虛擬經濟,它還是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紮紮實實,學習技術力量,這是一種一定會產生回報的價值投資。

技術的重要性在古代如何體現

張笑宇:技術要素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國大一統的背後很可能有着關鍵的技術驅動力,這一關鍵技術發明就是弩。作爲遠程武器,手持弩的主要性能指標(射程、射速、殺傷力)其實都不如同時期的弓。但是弩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它利用機械力分解射擊動作,從而大大降低了對弩手力量的要求。有了這種發明,國家就可以把大量的平民動員爲士兵,參與總體戰。這也就需要相應的社會制度與之配合。弩在戰國早中期的出現,推動了當時一批政治學派(墨家、兵家、法家)發展出相應的基層動員術,也就是通過人頭管理和科層制來一級級控制平民,將國家意志滲透到每個人身上,而這套基層動員術,後來就融入商鞅變法與秦制,進而成爲中國大一統的一個推動力量。這當然不是說弩是推動中國大一統的根本原因,但弩在其中的確可能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當然,除弩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技術也發揮過很重要的因素,例如水利技術、農耕技術、雕版印刷術等等。此外,一些誕自中國的技術,也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約翰·霍布森曾在《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中梳理過哪些來自中國的技術爲英國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這也是一段很有趣的歷史。

張笑宇:古代政府整體上都不太重視工匠,這一點中國和西方差別不大。古代社會一個工匠如果說受到尊重,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技術能夠讓他發財致富。所以商業發達的古代社會/城市就會更重視工匠和技術人員。當代各國都已經瞭解科技對國力競爭的影響,所以各國在制度法律上當然都是鼓勵技術研發、優待科研人員的。但是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發達國家科技人員獲得商業回報的可能性更大,自由度更高,社會地位自然就更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