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般到什麼時候會突然有年齡危機?我是在39歲那年感受到的。基本不進醫院大門的我,在那一年連續生病,彷彿有人在身體裏安了一個鬧鈴,隔一段時間鳴響一次,直到我意識到它爲止。

接着,每年的常規體檢報告裏,開始出現各種小毛病,就是那種不需要明刀明槍對抗,但始終潛伏在那兒的“敵人”。這是身體給我的信號,它在提醒我,出走半生歸來的絕不會是少年——身體如果支撐不住,就死了那顆少年心吧。

很多人都在人到中年的時候,接收到了這樣的信號。然而,有的人重視了,有的人卻忽略了。

令人遺憾的是,株洲中偉集團董事長遊某是後者。4月11日,他因病去世。訃告發出的同時,他之前數天的朋友圈截圖也流傳開來。那是6日凌晨,他因身體不適前往醫院檢查,醫院要求他馬上住院,但被他拒絕了。

他寫道,“二十四年第一次主動進醫院檢查,醫院還是不進好,一進就說要馬上住院……嚇我,說不住院隨時猝死,還要我籤拒絕住院聲明!我……廈門大學畢業的,錢還沒花完,事還沒做完,女兒還小,老婆還年輕,老天爺不收的。”

老天爺收不收,不是老天爺決定的。如果真有“老天爺”的話,他已經通過身體、通過體檢、通過各種蛛絲馬跡向我們發出了危險信號。可是,能不能聽到,能不能理解,能不能自救,卻在我們自己。

有數據顯示,51%~79%的人在猝死前2周內有預警症狀,主要爲胸痛、胸悶,其次是暈厥/心悸、流感樣症狀、腹部或其他不適。人們常忽視這些症狀,至少2/3的人沒有就醫。還有21%~49%沒有預警症狀。

沒有預警是可怕的,死神的鍘刀突然落下,讓人避無可避。

但最不幸的,卻是那些明明有預警症狀,卻完全無視它的情況。這其實是在說,本來命運還有一線生機。遊某的情況,就更讓人惻然:他以爲醫生說“猝死”是在恐嚇他,於是親手寫下“拒絕住院”。

不可否認,從醫學數據來說,真正被猝死帶走最多的並不是中年人,猝死的“主力軍”依然是老年人口,並且,猝死發生率與年齡呈正比,65歲後急劇上升。

但是,每一起中年人的猝死,之所以引發輿論唏噓,正是在於,中年是人生巔峯。猝死就是讓這段緩慢的下坡路,突然變成了斷崖,我們感到的並不僅僅是死亡的殘忍,更多的還有反差帶來的震驚、痛惜和遺憾。

猝死也不以職業劃分,在近幾年引起過輿論關切的案例中,有靠體力打拼的滴滴司機、外賣小哥,有以腦力工作爲主的律師、記者,還有加班頻繁的行業——IT、金融等。在每一個個案裏,都可以找到偶然和必然的原因,但是,他人之鑑能否成爲你我的警醒?

我曾有一位同事,在打球時,腳往後輕輕一邁,既沒有跑也沒有跳,突然腳趾骨就骨裂了,這種傷情多半是日積月累而成。同樣的,年輕時熬的夜、抽的煙、喝的酒,就像是對身體的預支、到了中年以後都是要逐漸“還本付息”的。

所以,不再年輕的朋友,當健康鬧鈴已經響起,不要只是摁掉它。

設計 祝碧晨

(本文來自****,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