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熱搜再次敲響人們關於猝死的健康警鐘。株洲某房產中介公司負責人在檢查出心肌缺血後,由於不聽醫生的勸誡,拒絕住院治療,短短5天內就突然猝死,釀成了悲劇。

隨着消息的傳播發酵,公衆也紛紛擔心起健康問題:爲什麼猝死來得如此之快?人說沒就沒了,自己會不會也有類似的風險?

心肌缺血導致的急性心梗、心臟驟停,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猝死事件一旦發生,院外搶救成功率極低。

數據顯示,心源性猝死平均搶救成功率,中國不到1%,美國也不到2%。因此,大衆一定要保持高度的重視,聽從醫生的建議,及時檢查身體狀況,做好預防治療的工作。

什麼是心源性猝死?

要想預防心源性猝死,降低危險發生的概率,人們首先需要知道什麼是心源性猝死。

醫學資料顯示,心源性猝死,是指由於心臟原因,導致的突然的、不可預期的、通常在症狀突發的一個小時之內的死亡。

伴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近年來猝死的報道日益增多。從外賣小哥到普通職工,再到精英階層,心源性猝死已經成爲國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嚴重健康威脅。有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54萬人發生心源性猝死,死亡率僅次於癌症。

爲什麼心源性猝死如此危險呢?

上海德達醫院的楊呈偉副主任醫師解釋道,根本原因是救治難度大。

心臟驅動着血液向全身輸送營養,是整個身體的健康基石。心源性猝死一旦發生,留給醫護人員搶救的時間非常少,最佳搶救時間僅有4-6分鐘;如果超過8分鐘,救護的成功率只有5%,超過16分鐘基本不能救活。

同時,心源性猝死又具有早期預警難的特性。許多心源性猝死案例是平時身體看上去很健康的人羣,在過度勞累、強烈精神刺激、飽餐、酗酒、過度吸菸等條件的刺激下,突然就發生不可預料的猝死。

那面對心源性猝死,人們就沒有辦法了嗎?

當然不是。

面對心源性猝死的健康威脅,人類現在最好的手段是:

如果能夠做好早期的干預和篩查,可以有效降低心源性猝死的概率。心源性猝死是一種成因多樣而複雜的疾病,但多數與心血管疾病、過度勞累、精神刺激等因素相關。通過篩查發現危險因素並及時干預,是可以從源頭上預防猝死發生的。

通常來說,明確診斷爲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患者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羣,其中包括:

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高危型冠狀動脈起源異常、肥厚型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以及多種離子通道疾病等;

後天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瓣膜病、心力衰竭等

此外,40歲以上的人羣,如果合併一種或多種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同樣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羣。

這些高危人羣,應當高度重視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建議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評估是否需要接受“冠狀動脈CT”檢查,並結合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綜合評估心源性猝死風險層級。明確診斷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還應定期複查,並隨身攜帶急救藥品。

據楊呈偉副主任醫師介紹,冠狀動脈CTA結合心臟彩超、心電圖,能夠綜合評估心臟結構、功能、冠狀動脈起源、走行及是否存在斑塊、斑塊性質等。CT在評估冠脈斑塊性質方面有獨特優勢,可以精準識別“易損斑塊”,爲高危人羣提供預警和指導干預方案,以及進行治療後的隨訪。

楊呈偉 副主任醫師

醫學影像與介入治療科主診醫師

語言:普通話、英語

楊呈偉醫生主要從事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工作。擅長:心臟、大血管疾病的影像診斷,主動脈夾層、主動脈瘤及術後併發症的微創介入治療,先心病的介入治療。曾獲得市級“衛生系統青年崗位能手稱號”。發表論文40餘篇,參與編寫專業著作5部,省市級科研課題10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心血管外科雜誌》、《磁共振成像雜誌》審稿專家。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血管影像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心血管影像專委會委員;上海市青浦區放射質控專家,青浦區“心血管影像人工智能重點培訓項目”負責人;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學會介入分會委員,血管外科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學會放射學分會委員;“長三角心肺救援聯盟” 副祕書長;亞太血管聯盟出血性疾病防治專委會委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