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新 

隨着滴滴謀求美股上市,中國移動出行市場的絕對老大,終於交出了自己的成績單。

2020年,滴滴出行營業收入1417億元,同比下降8%,淨利潤-106億元,虧損額增加了9%。

無論是面對中國同梯隊的互聯網公司字節跳動和美團,還是自己的老對手、二股東Uber,滴滴的掉隊都是毋庸置疑的。

行業規模增長受限,用戶量見頂,滴滴在中國網約車市場的增長難以持續,只能大力出海拓展業務空間,以及在業務重心上向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傾斜。

IPO能解決錢的問題,但解決不了增長的壓力。滴滴上市,任重而道遠。

年虧百億

“遲到”多年的滴滴IPO,終於邁出最關鍵的一步。

6月1日,滴滴出行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IPO招股書,擬登陸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爲“DIDI”。市場傳言稱,公司將募資100億美元,整體估值將達到1000億美元。

納入上市範圍的滴滴旗下業務包括:網約車、出租車、順風車、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代駕、車服、貨運、金融、自動駕駛。

截至2021年3月,滴滴進入15個國家的4000個城市,平臺全球年活躍用戶達到4.93億,全球活躍司機數量達到1500萬。截至2021年3月的最近12個月,滴滴在中國擁有3.77億年活躍用戶和1300萬名活躍司機。

值得一提的是,在互聯網用戶整體增速下降以及網約車補貼退潮等因素影響下,中國網約車用戶規模正在見頂。

今年2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 47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約車用戶規模達3.65億,雖然較2020年3月微增了298萬,但仍未迴歸到2018年12月高峯期的3.89億,用戶的使用率也在不斷下降。

這也很容易理解,當年以滴滴爲首的全行業補貼大戰,刺激了非核心目標用戶的需求,當補貼不再,他們自然會選擇離開。

行業性的用戶增長問題,也影響了老大滴滴的業績表現。

2018年-2020年,公司收入分別爲1353億元、1548億元、1417億元,淨利潤分別爲-150億元、-97億元、-106億元。去年,公司營業收入下降了大約8%,淨虧損額增長了9%。

2021年Q1,公司營業收入達到422億元,淨利潤55億元(約8億美元)。不過,這並非是因爲滴滴業務扭虧,而是因爲公司在上市前剝離社區團購業務橙心優選獲得14億美元的利潤。

滴滴掉隊

互聯網第一梯隊騰訊阿里巴巴、百度格局穩定之後的那幾年,今日頭條、美團、滴滴等公司崛起,人們認爲BAT的接班人,理所當然應該是TMD。但是,最近幾年,說法又變成了TMP,拼多多取代了滴滴的位置。

今日頭條的地位無人撼動,母公司字節跳動還孵化出了抖音和海外版Tiktok,美團不斷拓展邊界,早已不再是一家團購網站,後起之秀拼多多成爲用戶量第一的電商公司。

反倒是滴滴,2016年合併優步中國之後就基本統治了網約車市場,近幾年卻因爲內部與外部的種種原因,一直原地踏步,不進則退。

艾媒諮詢披露的數據顯示,2017年-2020年,中國網約車市場總規模分別爲2300億元、2750億元、3080億元、2980億元。

行業規模增速下降至出現負增長,競爭卻並沒有因爲滴滴一家獨大而結束。汽車廠商們扶持的T3出行、曹操出行等,互聯網公司高德、美團等進入網約車市場,以及在區域市場和細分市場深耕的首汽租車、嘀嗒出行等,都讓滴滴的馬放南山變得不可能。

於是,爲了繼續增長,滴滴給IPO後的自己謀劃了兩大方向,國際化和造車。目前,公司將共享出行平臺、車服網絡、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確立爲四大核心戰略板塊。

滴滴2017年就表示要全面出海,但因爲2018年安全事件以及2020年以來世界疫情的影響,到現在能說是站穩腳跟的,也只有拉美市場。

Uber是滴滴第二大股東,滴滴當年爲了對抗Uber中國,在美國市場扶持了Lyft,這就意味着北美市場不會是滴滴海外戰略的主攻方向。

最近,滴滴對國際化事業部進行組織結構調整,劍指歐洲、中東、非洲三大市場。

滴滴去年11月底召開發佈會,宣佈與比亞迪合作研發“全球首款定製網約車D1”;而與之相關的自動駕駛技術獲加倍重視,負責該項技術研發的子公司,已經拿下3輪超過11.25億美元的融資。

不過,滴滴D1規劃的大部分功能,其實在東風風神給T3出行定製的網約車中,早就已經實現了。

大廠們一窩蜂上馬造車和自動駕駛項目,大部分時候是爲了以概念維持市值。

長期以地推式運營見長的滴滴,能否在華爲、特斯拉、谷歌、百度等技術大廠的自動駕駛神仙打架中脫穎而出?

被Uber甩開

從2012年創立,到如今坐擁近千億美元市值等待敲鐘,滴滴只花了不到10年時間。在這個快速奔跑的過程中,公司近20次融資,從一級市場獲取了200多億美元的子彈。

截止目前,軟銀、Uber、騰訊爲公司前三大外部股東,分別持股21.5%、12.8%、6.8%;創始人程維持股7.0%,核心人物之一柳青持股1.7%,另外8名高管合計持股1.8%,管理層通過協議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權。

所以,即便BAT紛紛完成港股二次上市,滴滴同梯隊的美團、快手等均將上市地選爲港股,就瞭解程度而言,Uber、Lyft扎堆的美股確實是滴滴IPO的首選。

赴美上市,就不得不提滴滴與Uber的“同臺競技”。

起碼就上市主體而言,滴滴的發展仍然是圍繞移動出行,整體上算是原地踏步,但老對手Uber,卻成爲了美國版的美團——該公司外賣業務的規模已經超過了網約車。

單就網約車業務的交易總額,滴滴仍然遜色於Uber很多,2020年兩家公司的交易總額分別爲327億美元和578億美元,2021年Q1分別爲83億美元和195億美元。

即便如此,Uber在美股的最新市值也僅爲950億美元。滴滴以目前的業務表現,想要獲得傳言中的千億美元、乃至比肩美團的萬億市值,挑戰不小。

而且,滴滴面臨的監管壓力,明顯更大。

大數據殺熟、抽成過高、無證運營等頑疾,讓滴滴無論在哪個維度都不討好。2018年的兩起惡性事件,幾乎讓滴滴站上全民的對立面。

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反壟斷風暴。通過兩次大型行業合併統一中國網約車市場之後,滴滴就應該想到,反壟斷,雖遲但到。

日前,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綠色出行專項基金、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機構發佈的《中國共享出行發展報告(2020~2021)》認爲,網約車行業已進入深度盤整期,壟斷格局不會長期存在。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