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變不久,在昌平白羊城村誕生了平西第一支抗日武裝——國民抗日軍,當地老百姓稱這支隊伍爲紅藍箍。

白羊城村位於昌平西17公里的五峯山下,這裏地勢險要,是僅次於居庸關的重要隘口,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九一八”事變後,昌平各地土匪蜂擁而起,白羊城村爲了防範土匪,維護治安,在村民湯萬寧的帶領下,成立了保衛團。湯萬寧聯合鄰村保衛團,多次打擊土匪,解救被綁架的村民。因此,湯萬寧在白羊城村一帶頗有威望,人們尊稱他爲“湯七爺”。

1937年7月7日後,北平抗日之火愈燃愈烈,其中一批流亡在北平的東北大學生受“一二·九”運動和西安事變的影響,祕密商議要組織一支抗日武裝隊伍,到北平郊區開展抗日武裝鬥爭。曾經是東北抗日義勇軍成員的趙侗、高鵬、紀亭榭等人,便開始着手蒐集武器,尋找適合起義的地點。幾經周折,他們尋覓到了昌平西山裏一個僻靜的小村莊,正好這個村莊有村民自發組織起來的武裝力量,這個村莊就是白羊城村。

到達白羊城村在湯七爺家落了腳兒,高鵬、紀亭榭等人向湯七爺講抗日救國道理,動員他共同組織隊伍進行抗日。紀亭榭跟湯萬寧說:“抗日可不是鬧着玩的,咱們得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幹,你沒有這個決心可幹不了啊”。性格豪爽的湯萬寧當即表示:“我就是傾家蕩產也豁出去了,跟着你們堅決抗日,不把小日本打趴下,這個事兒,就不算完兒,就得讓他們知道我湯七爺的厲害!”

1937年7月22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夜幕下由撤入關內的東北抗日義勇軍、流亡學生和湯萬寧保衛團人員,聚集在白羊城村關帝廟前的空場上,趙侗站在關帝廟的臺階上對着大家說:同學們、老少爺們兒,今天國民抗日軍正式成立啦!就這樣,北平郊區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國民抗日軍在白羊城誕生了。

他們佩戴着紅藍兩色的袖標,紅色在上表示戰鬥,藍色在下表示祖國河山,意爲用戰鬥打敗日本侵略者,收復大好河山。從此紅藍箍在北平郊區聞名遐邇。

紅藍箍這支抗日的隊伍打了很多勝仗。1937年8月22日傍晚,趙桐帶領20幾名國民抗日軍的戰士,扮成了日本鬼子,襲擊了河北省第二監獄,即德勝門的功德林監獄。一個小時後,獲得自由的人們隨着部隊轉移到鐵獅子墳一帶的樹林裏,趙侗講了當前的革命形勢,當時就有數百人蔘加了國民抗日軍。

1937年9月8日下午,在黑山扈百望山附近,國民抗日軍設下了埋伏,突然從北平方向飛來一架敵機,擦着山頭進行盤旋,對國民抗日軍的陣地進行低空偵察,班長蘇家順招呼戰友舉槍就朝敵機射去,眼瞧着這架敵機被擊中起火,墜毀在清河附近的農田裏。英勇的國民抗日軍創造了步槍打飛機的奇蹟!這是國民抗日軍自成立以來,第一次與日軍的正面交鋒,這次戰鬥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平郊人民的抗日熱情。身處華北前線的英國記者詹姆斯.貝特蘭這樣評價國民抗日軍的抗日壯舉:“這是中國人自日軍佔領北平以來所做的最有膽識的事情。”

國民抗日軍紀律嚴明,部隊所到之處深受百姓的愛戴,很多貧苦的農民踊躍參軍,戴上了紅藍箍。隊伍一下壯大到了三千多人。1937年12月25日,八路軍總部正式批准國民抗日軍整編爲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五支隊。紀亭榭任總隊長,汪之力任政治部主任,湯萬寧任司令部參議員。從此國民抗日軍獲得了新生,成爲一支更加勇猛的善戰之師。

雖然“紅藍箍”故事已經很久遠,但她留給我們後人的,是一筆無法估量的精神財富。深信未來,無論歲月有多少風雨,就算它可以沖淡所有的記憶,也永遠磨滅不了我們生命中紅色的印記,它將永遠代表着一種激情與力量,激勵我們前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