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有頭有臉的VC都去投蘭州拉麪了

文|投中網 曹瑋鈺

活久見,蘭州拉麪居然成了風險資本爭搶的“新寵”。

熱度有多高?三個方面見分曉:

首先,公開信息曝出的三個項目馬記永、陳香貴和張拉拉,融資已經不止一輪,但之前幾乎沒有報道,顯然是被“按在水下”的。這不難理解,消費賽道的投資門檻相對不高,關注度大了資本競爭勢必激烈。

其次,機構數量已然不少,紅杉、金沙江創投、源碼、高榕、順爲、凱輝、挑戰者資本、險峯長青等近10家“有頭有臉”的VC均已入局。

再來,項目估值看着不低。根據《晚點》報道,爭搶“最爲激烈”的馬記永已經拿到紅杉高達10億元估值的TS,陳香貴的估值也來到整齊的10億,規模稍小的張拉拉估值3.9億元。

消費連鎖的熱度不是一兩天,但對比咖啡、新茶飲相對清晰的投資邏輯,蘭州拉麪這個存在超過百年的古老生意,妥妥的存量市場,怎麼忽然就登上了風險投資的檯面?

甚至背後的整個連鎖餐飲,這門看上去不那麼“性感”的傳統生意,怎麼又齊齊入了VC的眼?

蘭州拉麪,雖“土”但“香”

蘭州拉麪看着有點“土”,但在投資人眼裏卻很“香”。

比如朱嘯虎,近期在一場對話直言,蘭州拉麪連鎖店是個特別好的品類,中國能開開萬家店的品類不多,蘭州拉麪是一個。中國線下有40萬家麪館,其中20萬家是蘭州拉麪。

蘭州拉麪到底“香”在哪裏?投中網採訪多位消費投資人,總結出以下幾點。

首先,行業壟斷逐步瓦解,資本有了進場機會。

某蘭州拉麪連鎖品牌的機構投資人趙洪向投中網表示,蘭州拉麪是個成熟品類,擁有巨大剛需。但一直處於非市場化的半壟斷經營狀態,行業處於低值的供給水平,離現代化餐飲有很大距離,直至最近幾年蘭州拉麪的新業態纔開始崛起。

“去年下半年,我們開始察覺這一變化,新的蘭州拉麪連鎖品牌開進了上海的商場,於是我們找到項目方,最後選擇了其中一家投資”。

“當時還沒人看”。趙洪透露。

其次,不論場景、環境或是用餐體驗,新一代蘭州拉麪帶着鮮明的消費升級標籤。

蘭州拉麪過去多是開在街邊的“小門臉”,如今紛紛走進高端商場,店面環境搖身一變寬敞明亮宛若“深夜食堂”,餐具精緻、掃碼點單、免費續面……

優於往日的用餐體驗,精準對上新消費人羣的胃口,儘管一碗麪價格高達30元左右,還是受到了消費者追捧。

一位上海投資人告訴我,公司附近開了一家陳香貴,“生意火爆,晚上七八點還要排隊”。

還有一組對比數據,已在全國開到450家的和府撈麪,每月單店營業額約在40-50萬,坪效約在3000元,文章開頭提到的三家蘭州拉麪,兩個數據均高於和府——營業額50-60萬,坪效高達5000元。

“放在購物中心的場景,蘭州拉麪也是個增量市場”,消費投資人張若曦指出。

另外,餐飲連鎖化在中國市場還有很大空間。

不止一位投資人用同一組數據闡述了同一組邏輯——國內餐飲連鎖化率非常低,只有約10%,美國則有50%,而且隨着供應鏈升級、電子支付普及、現代化管理提升,連鎖化的門檻在逐步降低,中國市場將有很大發展空間,而蘭州拉麪又是剛剛打開的分散市場,品牌化的機會很大。

總之在投資人眼中,蘭州拉麪是門絕佳的投資機會,投資邏輯也幾乎是共識性的。

“餐飲消費就像二級的白酒,yyds”

蘭州拉麪的走紅只是一個縮影,背後是連鎖餐飲空前的資本熱度。

一位連鎖火鍋創始人向投中網透露,近期品牌打算擴店融資,但沒什麼門路只好到論壇“堵”投資人、遞名片,沒想到一路綠燈——合夥人都通過了微信,並迅速安排了溝通、盡調。

“一星期就拿到了TS”。

再翻翻近期公開的融資紀錄,去年11月,和府撈麪完成騰訊、LFC瓴投,華映資本跟投的4.5億元D輪融資;今年3月,遇見小面完成碧桂園創投領投的新一輪融資,也是兩年內第三輪;5月,夸父炸串連續完成A和A+輪近億元融資,投資方包括愉悅資本、華映資本、元禾原點等。

就在幾天前,長沙著名的餐飲品牌“文和友”也被36氪報道重量級融資——紅杉中國、IDG、華平資本等機構參與超過5億元的B輪和C輪融資,兩輪融資間隔不超兩個月,文和友投後估值已經超過100億元。

但這恐怕也只是一角。不止一位投資人向投中網表示,連鎖消費項目都“搶瘋了”,機構就算投了也按住不宣,口風嚴得很。

沒上車的消費投資人,也在積極尋求機會。“最近投資人一波一波飛到長沙。長沙是連鎖之都,大家都跑去調研、找機會”,剛從長沙返京的消費投資人趙清向投中網透露。

那麼問題來了,風險資本,怎麼就愛上了連鎖餐飲這門傳統生意?

餐飲固然是個不錯的商業模式——市場需求大且高頻,門店模型好算賬、易擴張,做大規模形成壁壘優勢,最重要是現金流強勁、資金回報快等等。

“餐飲消費就像二級市場的白酒,yyds”,消費投資人張一帆評價道。

但反觀風險投資的口味——巨大的市場空間、指數級業務增長、百倍乃至千萬倍的投資回報。相比之下,連鎖餐飲現金流再怎麼好,也是一城一池、線性增長的規模生意。

“更多是VC本身的變化”,趙洪認爲,“之前的歷史階段,有更多其他值得投入精力的賽道,餐飲也比較難投,現金收款、人治爲主,沒有現代化工具幫助連鎖經營,限制了餐飲發展的邊界,上市也不太容易”。

“直到看到海底撈九毛九、太二等餐飲企業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包括新茶飲、咖啡的幾波熱潮,讓投資人看到了變化,開始重新審視這個行業”。

其實還有個更直接的說法——投資人手裏資金充裕需要投出去,但互聯網大機會變少了,只能從大品類找垂直機會,消費正是個好選擇。

畢竟“消費升級時代,每個品類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新機會?舊雞毛?

連鎖餐飲的邏輯很接地氣,人人都能講兩句,但真投起來“刀刀見肉”。

最顯性的,消費項目的估值推得越來越高。“這個階段,很多熱門賽道的估值都沒嚴格按照p/s或p/e計算,都是一口價”,消費投資人張若曦表示,“對於大基金來說,5億或者10億估值投5%,只不過差2500萬而已,但搏的是10億美元的大機會”。

在deeppocket降維打擊之下,一些中小基金只得“下車”。3個月前,聽聞一位投資人正積極尋找連鎖項目,前幾天一聊,對方直接吐槽“機構競價估值太貴,太捲了不看了”。

也不乏一些機構尚未被估值勸退。

國內某一線基金消費投資人張一帆透露,之前看了個連鎖餐飲項目,“根本擠不進去。一家腰部機構給出了很高估值,甚至也不追求高份額,就‘卑微’求入場券喝口湯,有個明星項目背背書”。

“大家都不容易。但不合理的擠進去沒有意義,心累”。

這場面不禁讓人想起幾年前的連鎖餐飲熱潮。一羣互聯網人躬身餐飲“降維打擊”,創辦黃太吉、西少爺、伏牛堂等連鎖品牌,一度備受資本追捧,但之後的發展似乎不盡人意。

現下,連鎖餐飲投資捲土重來,今時與往日又有什麼差別?

趙洪向投中網分析,當年的變量主要三點:創始人互聯網背景居多,並非餐飲出身;其次,外賣剛剛興起,渠道產生了新變量;再來,當時互聯網營銷也剛剛興起,這讓打品牌炒網紅變得更加容易。

“但這三點都不是餐飲的關鍵”,趙洪基認爲。

也有投資人堅信,兩波熱潮別無二致。“如今的餐飲基本面更像是緩慢變量,老生常談的幾大要素,比如更好的三方供應鏈、更好的渠道、更好的消費者、更好的創業者……幾年前聊的也是這些”,消費投資人張若曦直言,“但新的品牌匹配了新的投資機構”。

“之前的坑,很多投資人或許還會再踩一次,或許還是一地雞毛”。

投資的驗證只能交給時間,但一個趨勢已經相當顯著了——資本的商業審美正在趨同,隨着馬太效應加劇,消費投資的“入場券”越來越稀少且昂貴了。

(應受訪者要求,趙洪、張若曦、張一帆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