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結構性改革正在創造全球性的“中國機遇”

日前,A股和港股股指同時連續兩日大跌後,情緒驅動的市場開始尋找原因。事實上,市場的擔憂並沒有站在全局的、長期的角度去理解中國發生的變化。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疫情大流行加速世界格局變化並導致風險增加。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必須統籌發展與安全,強化底線思維,減少國內安全隱患,通過降低國內某些領域的不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風險。

這包括了兩個主要方面,一是某些國家對中國在政治、經濟和科技等領域進行打壓,尤其是在經濟與科技領域的脫鉤風險始終存在,其敵視態度可能會尋找中國各種漏洞給中國製造麻煩;另一方面則是疫情期間美國採取無限寬鬆政策,不僅導致其金融體系面臨巨大風險,還可能將風險傳導給世界各國。爲應對這些外部安全風險,中國會採取一系列措施進行應對,比如維護數據安全,防止地產泡沫等。

中國同時在爲實現高質量發展而持續推動結構性調整。這種調整因爲外部環境的變化而突出了科技創新的中心地位以及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性。首先,大力發展以製造業爲主的實體經濟,推動創新發展,鼓勵科技創新;管住貨幣的水龍頭,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性;通過房住不炒抑制地產泡沫對製造業與消費的擠壓,防範金融風險。其次,在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共享發展(分配)、人口、教育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政策安排,爲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打下基礎。其三,強調開放的重要性,相繼安排了自貿試驗區、自貿港以及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等措施,7月26日,海南公佈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其四,金融開放政策持續深化,越來越多的跨國機構和資本湧入中國,資本市場的註冊制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市場化與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資管新規漸進有序的規範着資管市場。

爲了應對國際經濟循環格局發生的深度調整,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佈局和先手棋,中國也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新發展格局在強調供給端高質量發展與自立自強,以及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之外,也重視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分配、交換環節。尤其是在促進形成統一開放市場方面,推動完善價格機制(要素價格市場化)以及競爭機制,讓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事實上,十九屆四中全會已經提出了“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針對不斷湧現的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既要鼓勵促進充分競爭,又要審慎包容適度監管”。可見,對互聯網行業的反壟斷,是落實公平競爭戰略,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正在實施有史以來全球最複雜和艱鉅的結構性調整,同時應對外部挑戰和內部矛盾,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系統性與戰略性的任務。所有市場主體都應該認清發展趨勢,作出積極的回應,投資者也無須對某個單獨事件作出誇大的反應,而應將它們放在“大調整”的背景下充分認識其意義,中國在推動結構調整的同時構建一個更完善的現代化市場經濟體系,儘管這個過程中,某些單個措施或局部調整可能是突破原有規則的,但這是應對歷史遺留問題而重建規則與新秩序必然出現的現象。

中國正在創造全球性與歷史性的“中國機遇”,因爲經歷全球金融危機、新冠疫情等接二連三的衝擊,美國同時出現了股市泡沫、地產泡沫與財政黑洞,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風險。而且美國的極化政治無法推動結構性改革,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只有中國在努力推動結構調整,爲實現可持續與高質量發展做準備,這會爲後疫情時代持續低迷的全球經濟提供機會和動力。

動輒將股市資本短暫流動視爲外資看空中國信號的做法,完全忽視了實體經濟纔是資本市場的堅實基礎。實際上,外資持有中國債券與股票的規模在不斷擴大,美國企業即使在政治干擾下,依然對中國市場態度積極。根據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61%的受訪企業將中國視爲首選投資目的地,並對中國向外資企業進一步開放市場的前景充滿信心,83%的受訪企業表示沒有考慮將生產或採購轉移至中國以外的地區。

市場主體要參與到這個國家有史以來最偉大變革的進程之中,順勢而爲,積極進取,爲實現國家的現代化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