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做得怎麼樣,突如其來的疫情是塊試金石。此次發端於江蘇南京祿口機場的疫情就是個教訓,不僅省內“火勢不小”,而且“火星四濺”,是繼武漢疫情後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多省多地疫情。這也再一次提示,無論何時都要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時刻處於戒備狀態,切勿馬放南山。

疫情是一張考卷,常態化防控做沒做、做多做少、做好做壞顯露無遺。參與了十幾個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位專家最大的感受是:疫情初期,幾乎每個城市都不是在做應急處置,而是爲啓動應急做準備。比如,某地市級城市雖然登記名冊上有一家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院,但是這家醫院沒有重症病人救治能力,沒有一張重症監護病牀;另一個城市的定點醫院則因供氧系統能力不足,被迫臨時改造。

定點醫院怎麼建,國家有明確且具體的要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去年7月就發文明確提出,提前做好重症病區設置,原則上重症監護牀位數量應不少於定點醫院牀位總數的10%。一家地市級的定點醫院連一張重症監護病牀都沒有,這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

疫情防控常態化涉及千條萬線,每個條線都應抓好落實,而不是到了最後一刻還不知道要做什麼或者遲遲不付諸行動。我國疫情防控處置打出來的“好戰術”,如統籌協調、提級指揮、聯防聯控、羣防羣控、應急響應等機制,平時就應該精心維護,寧可備而不用,也不能用時無備。

一位專家的建議值得各地借鑑:以地級市爲單位,按照出現陽性感染者百人級的規模,進行準備和測試工作。走一走流程,看一看各個資源要素是不是到位了。比如,縣或區能不能常備500間左右隔離房間;核酸篩查能力能否支持兩天一輪次的篩查頻率;封控社區裏的工作人員是不是編組運行了;是否每3萬人配備一輛救護車,各縣(區)是否建立了急救車洗消站點……只有時刻對照檢視,找差距、補短板,疫情來臨時,纔不會手忙腳亂,才能贏得應急處置的黃金72小時。

要真正做到臨危不亂,必須有實力和底氣,這就需要各方將工作做在平時,保持靈敏捕捉異常情況的機制和能力。只有這樣,一旦出現風險,才能拿上“武器”從容應戰。

文:姚常房

編輯:於夢非

審覈:徐秉楠 陳會揚

來源:健康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