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中共中央首次頒發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勳章”,授予29位來自各行各業、基層一線的普通共產黨員。這中間有兩位來自醫療衛生戰線,其中的一位獲獎者——辛育齡,與黨同齡,爲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做出重大貢獻。他們用自己的事蹟驗證了“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在倡導“見賢思齊 崇尚英雄”的今天,我們要怎麼來學習這些楷模?如何將他們身上的品格和精神運用到我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本期節目,我們請來的是兩位與七一勳章獲得者辛育齡在同一醫院工作的醫生,他們是: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 劉德若教授;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 馬千里。作爲辛育齡的學生和後輩,兩位嘉賓向我們講述了辛老平凡而偉大的故事

▲《我要當醫生》本期話題精彩搶先看

紅色基因——對黨忠誠的革命戰士

資料圖:參加冀中八路軍的辛育齡

“七一勳章”獲得者辛育齡出生於1921年2月,是黨的同齡人。1937年,16歲的辛育齡參加革命,被安排在冀中軍區衛生部當一名衛生員。兩年後,辛育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被派往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的醫療隊。在白求恩身邊的3個多月裏,辛育齡看着他救回了許多革命戰士的生命。辛育齡說:“他在用崇高的思想來完成一項崇高的事業,對我的影響很大,讓我覺得如果以後可以做一個像白求恩那樣的醫生,救死扶傷,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我始終以白求恩精神爲一生的座右銘和旗幟,這就是兩個字——奉獻”。

中國胸外科事業的開拓者

資料圖:辛育齡在蘇聯醫科院論文答辯會上宣讀論文

新中國成立後,辛育齡成爲第一批公派到蘇聯學習的留學生之一,他傳承白求恩的衣鉢,學習胸外科,當時我國這一領域尚屬空白。學成歸來後,辛育齡主動請職到中央結核病研究所(現北京胸科醫院),開創胸外科,在胸外科領域多個方面取得“從0到1”的突破。他開展針刺麻醉肺切除手術,成功率高達98%,令國內外同行讚歎不已;70年代末,他帶領全科開展了肺移植的實驗研究,並在全國首次連續做了兩例人肺移植,被稱爲我國“肺移植第一人”。同時他還組建了胸外科培訓中心、舉辦各種新技術培訓班,爲全國培養了數千名醫師。劉德若主任是辛老的學生,跟隨在他身邊近30年,他說:“辛老是我的老師,對於我們晚輩來說確實是高山仰止,我們跟他學習望塵莫及。他的做人、做事和所取得的成績大概談幾天也談不完。”

胸懷寬廣的開拓者 管理者

資料圖:中日友好醫院開院典禮

隨着改革開放,爲了追趕世界醫學發展的腳步,國家急需建一所現代化醫院。年過花甲的辛育齡受命籌建中日友好醫院,代表國家和日方代表談判,也凝聚了一批業內精英。3年後,一家醫教研一體、中西醫結合、實力雄厚、設備先進的大型國際性現代化綜合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建成。而次年,作爲創建者的辛育齡,主動辭去院長之職,選擇回到胸外科。他說:“組織上交給我的籌建任務已經完成,而我更願意做一名外科大夫。”

爲了讓辛育齡的精神在年輕醫務工作者中代代傳承,2015年,中日友好醫院專門設立了辛育齡青年獎,馬千里醫生是第一屆獲獎者,他還曾請辛老在刷手服上寫一句寄語,辛老寫下了“做白求恩式好大夫”。

資料圖:辛育齡在指導博士生的實驗工作

資料圖:辛育齡在手術中

今年百歲的辛育齡,與黨同心,與黨同行,他的經歷濃縮了黨的衛生健康事業輝煌歷程,詮釋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滿腔熱忱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他的每一項大膽創新,都有力推動着我國胸外科事業的突破性發展,讓無數患者獲得新生。辛育齡所追尋的奉獻的精神正在不斷傳承,激勵着新一代的醫生們,努力做一名人民的好醫生。讓我們向這位老黨員致敬!

爲什麼辛老在手術中要洗一下手套?

馬千里醫生怎麼想到請辛老在刷手服上題字的?

辛老還有哪些感人的事蹟?

敬請關注8月29日 早8:00

北京衛視《我要當醫生》

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教授 劉德若

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 馬千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