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北京的地道美食,一天能賣八九百鍋。雖然顏色看着淡,甚至以“白”命名,但喫着卻既入味兒又爽口滑嫩,越嚼越香,甚至有文人雅客寫詩讚美它:“名震京都三百載,味壓華北白肉香”。

這就是京城老字號砂鍋居的招牌美食——砂鍋白肉。

本期主薦:砂鍋白肉

顏值“寡淡”,滋味豐腴,它的特點是“表裏不一”

砂鍋白肉如此出名,是因爲身兼三絕:刀工絕,火候絕,蘸料絕。

第一,刀工絕。白肉每片都有嚴格的品控,必須要有三四寸長,1.5-2毫米厚,並且呈現波浪狀。因爲只有這樣的肉片才能減少燉煮的時間,使得白肉既入味兒,又能保留足夠的咀嚼齒感,不過於軟爛。

第二,火候絕。砂鍋白肉講究的是現點現燉。在整個燉煮的過程中,廚師要寸步不離、隨時翻動食材,確保每片肉都能吸收爐火的溫度。在翻動白肉的時候,還不能亂了擺盤造型,出品得是色香味意形俱俱佳的精品。

第三,蘸料絕。既然是白肉,那蘸料就非常重要了。這砂鍋白肉的小料和涮羊肉的頗似,但用的不是油碟,而是水瀉。因爲豬肉本身比較肥,再用油碟就會膩口,所以水碟正合適。再配上香菜碎、紅腐乳汁、韭菜花調和,滋味豐富,爽口解膩。

真正會喫的人,還得會搭配。這裏我們給您推薦一份地道老喫主兒的固定菜單:一份爽口涼菜,一份砂鍋白肉,再配上一份芝麻燒餅或者牛舌餅。湯濃,肉香,菜爽脆,喫完打心眼兒里美滋滋。

本期好店:砂鍋居

它是北京唯一有歇後語的老字號

砂鍋居創立於1741年,是京城有名的八大居之一,也是北方美食的代表。但要問這砂鍋居的砂鍋白肉是如何誕生的,這還得從滿族的規矩說起。

滿族人特別講究祭祀,上到皇宮下到王府,幾乎每天都有祭祀,用的最多的貢品就是豬。這祭祀用剩下來的豬肉,被腦子靈光的下人拿去做了深加工,於是便誕生了這北京的砂鍋名菜砂鍋白肉。

早年間砂鍋居的買賣有多火呢?火到只開半天門就售罄,一到中午就必須摘幌子停止營業了,因爲沒得賣了。所以老北京流傳有“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的歇後語。

本期掌門:劉大立

不僅能hold住砂鍋,更能hold住廚藝界的托馬斯全旋

劉大立是砂鍋居的行政總廚,更是中國烹飪大師。他不僅有一手切白肉、燉砂鍋的手藝,能同時看顧最忙時段竈上不同品類、成熟時間不同的三四十口砂鍋,還掌握了一手難度頗高、被稱爲廚藝界托馬斯全旋的大翻勺技藝。

大翻勺看似簡單,實則非常考驗廚師功力,要將炒勺用力向上翻,使勺內的菜餚完整地翻過來。五斤重的鐵鍋,再加上滿滿一鍋的食材,普通人單手舉起來怕都費勁,劉大立卻能把炒勺舞得上下翻飛。爲了練就這手功夫,劉大立整整練了三十年。

劉大立清楚自己未必是最聰明的,但卻是最勤奮的;未必是最能喫苦的,但卻是最終堅持一路走下來的人。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每一個味道掌門的練就,大概靠的都是這股子誓不罷休的執着和日復一日的堅持。

好味推薦:大紅門冷鮮肉

說到豬肉,對於咱們京城百姓有家名號一定不陌生,那就是老字號品牌大紅門,因爲咱北京市場上一半的豬肉供應都來自這裏。從解放前“屠鮮賣鮮”的私人作坊,到解放後公私合營的肉聯廠,之後一步步發展,成爲了今天具有現代化養殖、屠宰、加工的全產業鏈國有肉類食品品牌。以最具代表的冷鮮肉產品爲例,肌肉呈鮮紅色,脂肪呈乳白色,色澤均勻,絕無異味,肉表面乾燥溫潤不粘手,聯合其他肉類產品,均被全品類食材一站式服務的首農大廚房,甄選爲好食材。

解鎖更多關於砂鍋白肉的掌門故事,敬請關注北京廣播電視臺大型城市美食人文紀錄片欄目《味道掌門》。

大型城市美食人文紀錄片欄目《味道掌門》播出時間

首播:BTV生活 8月27日起每週五 19:45

北京衛視 9月3日起每週五13:08

重播:BTV生活週六10:48/15:54/21:39週日10:1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