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訪談計劃

“北京需要什麼樣的雙年展”

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訪談計劃由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組委會發起,邀請國內外30餘位知名的城市、建築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城市、建築、北京、未來等關鍵詞進行訪談,記錄其對當下重要議題的思考,倡議和展望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的責任和未來。

第三十期 | 邵韋平

邵韋平,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首席總建築師,北京市信息化建築設計與建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建築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建築學會註冊建築師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市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主持的工程與科研獲全國工程設計金獎1項、銀獎1項,亞建協設計金獎1項,北京新世紀十大建築1項,行業級建築設計一等獎10餘項。此外,邵韋平是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2020先導展的總策展人。

以下爲訪談原文

01

建築如何在複雜中尋求平衡?

建築工作一方面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其實建築已經伴隨着人類很長時間了,在過去的歷史這樣一個長河中,建築師基本是一個全能的角色,既要管功能,又要管安全,又要管美學效果。我們也看到現在很多世界上優秀的建築,其實向着一個深度和廣度又有了很大的拓展,更多的去回應人的一些高級需求,比如人的體驗、愉悅感。

以前我們有一句老話叫齊不齊一把泥,建築是一個比較粗放的工作,差個10公分什麼的好像都可以容忍。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更多的向高端製造業這種方向來發展,整個的精細程度要提高一個等級,從這種釐米級要提高到毫米級這種範圍,如果大家都是隻會做概念,不會去控制到最後落地,社會的質量就永遠會停留在這個層面。因爲沒有一個人會比原創建築師更有覺悟去把它做好,所以必須要求原創建築師要控制,否則的話我們建築還很難獲得突破。

我個人還是覺得建築師的工作其實還是一個統籌工作,還要兼顧各方面的平衡。如果我們善於通過開發一種具有美學意義的建築語言來表現建築,建築就會更加的和諧、更加具有生命力。建築就要從繁雜走向純淨,但是要實現純淨就是會很複雜。

02

科技/藝術/或其他是建築的未來嗎?

其實我父母就是航天領域的,從小我也是有這樣一種“高技”文化的薰陶。比如航天部有一個設計院叫總體設計院,它不是一上來就做某一個局部的東西,就做一個發動機,就做一個外殼。它要先做總體的控制,那麼總體的控制在我看來,其實要統籌各方面的需求。我也比較“偏執”,“偏執”就是說我不甘心用一個常規的技術,來直接應對一個簡單的或者應對一般的建築創作。

我們把邊界突破一點,我們去控制一下相鄰專業,然後就獲得很多機會。比如說我們通過結構的創作,就獲得一個新的形式;我們通過表皮的研究,又可以獲得一種獨特的感受。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對機電專業的研究,獲得一個更加舒適的空間。當我們用這樣一種精細化的模式,去應對我們的工作的時候,我們這些機會就來了,這是我特別有體會的地方。其實我們需要改變,很多時候就是一張窗戶紙,你把它捅破了,就會讓你的設計完全與衆不同了。

03

建築學的邊界在哪裏?

雖然人類對生命科學的研究還有很多未知領域,但是生命呈現出一種系統性是建築師特別可以借鑑的。比如說有骨骼來支撐整個的形態,我們就可以比喻爲是建築的結構;然後有皮膚,那就是建築的表皮;然後有這種代謝系統,那就相當於是我們的設備系統;它也有神經系統,跟我們的弱電控制很接近。我並不是簡單把它變成一個很狹義的生態概念,而是強調這種生命體的整體性,正是由於這樣一個完整的體系來支撐一個生命的活力。其實建築從某種意義上,如果按照這樣一個邏輯來看待它,我們的思路就開闊了,就不會再就把這些事情變成一個個孤立的事件來對待。

04

北京需要什麼樣的雙年展?

我們在做這件事並不是代表一個企業來做,而是代表了一個行業、一個城市來開展工作。建築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既是一個物質性的相關,同時有很多精神性。我們首先通過這種物質性的建築構造,讓人獲得一種生活的條件,那麼這是物質意義的。從物質意義來說,其實它覆蓋到所有人,不管你是富可敵國的富商,還是一個剛進城的農民,都需要生活在一個建築裏面,所以建築的這種社會性很明顯。

當然建築還是一個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人們要在空間裏面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慰藉,所以對於這樣一個探索和研究大家都很關心,而且很有這種現實意義。北京也是這些年的高速發展之後,積澱了大量的建築成果,有很多需要探討的話題。無論是對舊城的保護,還是對未來的探索,可能都值得社會去關注。

我們所在的位置是一個北京的新區,就是北京副中心的設計小鎮,這也是一個很有話題感的區位。因爲北京是一個有數百年曆史的都城,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目前正處在一個轉型期,那麼爲了保護我們的老城,讓我們有很多的發展設施要移至新城區。所以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搞這個展覽也顯得有特殊的意義,也很值得我們去嘗試和努力。

作者:BUAB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