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字化轉型中,金融機構如何合規高效使用數據?監管、企業共議

9月17日,第五屆金融科技創新大會在京召開,來自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及金融科技企業的人士就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金融科技創新與數據資產價值探索進行了分享。

與會人士指出,金融機構如何合規、高效地鏈接多方數據是數字化轉型中的命題之一,數字金融本質仍是金融,要堅持服務實體、不能用技術套利等基本原則。此外,數字金融要促進普惠金融,擴大普惠金融服務邊界,提升風控效果。

數字化浪潮正在重塑金融的規則和邊界

數字化浪潮已席捲各行各業。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一級巡視員畢開春表示,數據將成爲數字經濟時代核心生產要素和戰略資產,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必將引發新一輪產業大數據的爆發。如何挖掘和有效利用企業數據、政府公共資源數據等,更好地爲企業生產經營、人民羣衆生活服務,以及爲金融機構信貸決策和風險管理服務,是我們面臨的課題。

“工信部科技司將在標準化、科研開發、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和推進方面,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支撐實體經濟及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畢開春說道。

在這一浪潮下,金融的規則和邊界也正在重塑。建設銀行首席信息官金磐石表示,近年我國銀行業在金融科技領域投入大幅增長,從2018年不到1000億元增長到2020年2000多億元,兩年已實現翻倍。未來以現代科技爲主要驅動力的新金融也將不再是冰冷的商業計算與考量,而是基於科技與知識的投入,實現金融服務的高效、透明、低成本和全覆蓋。

聚焦金融機構如何合規高效地使用多方數據

隨着數據要素愈發受到重視,在新的發展節點上,金融數字化轉型也面臨一些挑戰。在《數據保護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政策之下,金融機構如何合規、高效地鏈接多方數據成爲數字化轉型中的命題之一。

國務院參事、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指出,數字金融本質仍是金融,必須堅持幾個基本原則:必須以人爲本;必須服務於實體經濟;必須遵循金融規律,不能用技術的手段爲金融套利;必須堅守風險底線,確保金融安全。

爲促進數字金融自身的健康安全發展,必須要加快相關的制度建設。王兆星表示,一是要強化金融數據治理,儘快完成各類信息保護立法及相關配套,推動建立統一的國家金融數據信息平臺;二是要加快數字金融的產業標準,推進金融機構加快科技能力建設,支持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合作,並加大數字金融產品服務標準供給;三是要做好數字金融監管,堅持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同類金融業務堅持統一監管標準,探索實施包容審慎的數字金融的監管機制;四是要加強數據跨境流動的國際監管合作。

星雲ClustarCEO陳沫從技術角度談到,實際場景中,金融機構的數據多是分散的小數據,比如中小銀行在做信貸時樣本不足,特徵維度少,無法對高風險客羣進行有效預測,這是金融信貸風控業務的普遍痛點。聯邦學習可以將小數據聚合起來,以“數據可用不可見,數據不動價值動”的形式保障數據安全,發揮數據的價值,進一步提升金融核心業務能力。

要擴大普惠金融服務邊界,提升風控效果

近年監管部門不斷引導金融機構在普惠金融領域深耕細作,不過普惠金融業務普遍數額少、成本高、信息不對稱、風險難管控,其商業可持續發展仍是難題。

王兆星指出,數字金融要促進普惠金融發展。一是要有效擴大普惠金融的服務邊界,將難以獲得金融服務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納入範圍,更好地滿足更多客戶的需求;二是要有效降低普惠金融的成本,包括信息、人力、運營、資金成本等;三是要有效提升普惠金融的風控效果,更加準確地進行風險識別和度量,進行風險的監測和預警。

一位與會的金融科技企業高管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介紹,在助力銀行普惠業務方面,該團隊爲銀行構建對應的軟件系統和風控平臺,並派相關的專家在銀行內部針對中小微客羣做相關的模型和調優,逐步地提高風控水平。他同時表示,銀行還需要更精細化運營,找準自己的定位,業務場景和企業經營數據結合越多,風控就越好,規模就會做起來。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維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