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新浪財經APP,查看更多資訊和大V觀點

原標題:美國貨幣政策對中國影響有限:穩健政策不動搖,後續調控空間很大

當今國際金融領域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美國貨幣政策的調整可能會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實質性衝擊。

上個月底,全球央行會議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達了下半年美國貨幣政策調整的展望。儘管其報告中表達了對美國通貨膨脹是暫時性現象的看法,但這並沒有緩解全球央行行長和市場人士擔憂。

“美國貨幣政策影響很廣,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通過靈活的匯率調整,可以保證短期利率相對獨立,但長期利率風險溢價會受到影響;對於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來說,當美國採取寬鬆貨幣政策時,會導致資本流入和貨幣升值,甚至資產價格的泡沫。”9月15日在CMF宏觀經濟理論與思想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表示。

對我國來說,國內貨幣政策受到一定影響,但是,我們有能力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在張斌看來,我國製造業的供給彈性很強,當全球經濟需求在疫情後擴張時,我國出口隨之超出預期,這意味着我們可以從美國寬鬆政策中受益。

一個亮點是,由於我國一直實行有節制的貨幣政策,這爲後續政策調整留下了空間。

不過,張斌也表示,宏觀審慎政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是爲了遏制經濟過熱,遏制過高的槓桿率,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但是現在一個問題是,居民和企業不願意消費、不願意投資,不願意加槓桿。“這就需要我們無論在貨幣政策方面還是宏觀審慎政策方面都應該是對稱的。降息、前瞻性指引政策、宏觀審慎政策或許要做一些調整和考慮。當前,既要防過熱防泡沫,也要防止過冷,防止債務上漲、通貨緊縮和經濟下行。”張斌表示。

美國貨幣政策衝擊有限

美國的貨幣政策,牽一髮而動全身。

“在貨幣政策框架建立起來之前,每個國家都對自己的通貨膨脹負責。但是當全球統一的通貨膨脹目標制框架建立之後,美國負責發錢,但全球其他國家和美國一起負責控制通貨膨脹,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美國通過創造多餘的貨幣掠奪了其他國家貨幣發行的權利,會導致美國更加肆無忌憚的來保持它的經濟失衡的狀況。”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範志勇表示。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長聘副教授劉慶介紹,發展中國家非常關注資本流動的風險,包括匯率風險,所以,宏觀審慎政策更加集中在對於外生性,外部風險衝擊所導致的金融風險,更加集中在外匯、流動性和金融管制方面。而發達國家更多集中在金融機構間的風險,比如對於放貸人資格審查和監管。

不過,對中國來說,由於堅持浮動匯率體制,防止熱錢大進大出,因此,美國的貨幣政策對我國影響有限。

在範志勇看來,浮動匯率不僅僅是貨幣政策、獨立性的有力保障,同時也是防止資本過度流入、過度流出非常重要的機制性保障。

“匯率方面,目前情況下我們的匯率應該更加具有彈性,因爲相對而言自由浮動的匯率可以幫助我們來吸收一些內外部的衝擊,尤其是外部衝擊,保證貨幣政策有一些獨立性的空間。在當前情況下,如果美聯儲要收緊貨幣政策,如果我們的貨幣政策放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一個溫和貶值,我覺得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沒有必要一定要進行干預。”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表示。

穩健的貨幣政策不動搖

“在當前宏觀形勢下,短期的下行壓力很大,在這個時候如果出於國內穩經濟的考量,貨幣政策毫無疑問應該放鬆,前段時間有一次降準,我希望未來會有新的降準或者降息。”張明表示。

當前,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依然是一大挑戰,因此,宏觀審慎監管政策還是維持一個比較緊的平衡,但在張明看來,宏觀審慎監管政策同時還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反週期性,比如正常情況下當經濟壓力下行比較大的時候,宏觀審慎監管應該適當偏松。

範志勇也表示,當貨幣政策如果不能只專注於通貨膨脹,只關注CPI,它會爲金融市場製造一個非常穩定的預期。如果CPI在合理範圍內,實施緊縮貨幣政策的概率就會比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爲金融市場的資產價格上漲產生一個穩定預期,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助長了金融資產價格的上升。

“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問題上,如果考慮宏觀審慎政策,它的有效性甚至比貨幣政策有效性更加複雜。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一個共識是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應該有不同的目標和側重點,貨幣政策更加側重於保持幣值穩定、物價穩定、就業,而宏觀審慎政策更加側重於維護金融穩定。”劉慶表示。

在張明看來,我國防控系統性風險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避免國內利率過快上行,中國目前的風險本質是債務的問題,如果債務的國內利率能夠控制在較低水平,我國就會有很多騰挪空間包括展期。因此,保持適當資本管制是避免國內利率快速上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條件。

迴歸企業

而在行業專家看來,貨幣政策應該更加回歸企業。

“國有銀行和大銀行,和國企、政府部門的關聯更加緊密,風險厭惡程度比較高,所以更加傾向於向有軟預算約束的國企和政府部門提供信貸供給;而中小銀行由於資金成本較高,更加傾向向民營企業和風險較高的行業進行信貸分配的比例更高。這就可以發現,信貸流動性分配也存在一種結構性效應。在各國疫情期間,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實施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劉慶表示。

在劉慶看來,中國經濟的特點在於銀行間市場,銀行間市場不同的銀行和實體企業的關聯存在着異質性。但當前,我國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問題之一,在於金融太強勢。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教授張傑呼籲,實體經濟或企業要回歸核心角色,金融要服務於實體經濟,做好金融服務。

“現在部分企業屬於負債經營,高槓杆運行,風險太大。當期可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總不能寅喫卯糧向未來要資源,來推動當下的經濟增長。所以,市場要回歸有限競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體現了這個理念,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我們證明了,政府與市場是可以互補的,是可以達成均衡的。”張傑表示。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

相關文章